2020年11月2日,中華美學學會會長🧑🏻🎓🚣♂️、中國中外文論學會會長、深圳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兼美學與文藝批評研究院院長👩🏼🔬、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特聘教授高建平教授應邀來中文系作了題為“新感性辨析”的學術講座,此為學校2020年第14場知名學者學術講座。本次講座在中文系4430會議室舉行,由朱誌榮教授主持,我系陶國山副教授及中文系、美術學院✍🏽、音樂學院等院系的部分碩博士研究生參加了此次講座。
講座中,高建平教授首先指出,美學擁有深厚的理性主義傳統。自畢達哥拉斯開始,西方美學的理論基本都是理性的。而到了當代,藝術學的興起、文學理論的知識化等趨向都造成了美學的消解。同時,由於新媒體蓬勃發展,人與自然的關系逐漸改變👨🏼🎤,在這個消費主義的新時代裏👨🏼🚀,不只是藝術在造“美”🕵🏽,整個文化工業都在造“美”🦔,我們不缺少美的外觀,而缺少對美的提高,這也就導致了當下生活中感性需求充盈與美學缺失的矛盾。
因此,在當代美學的復興和轉型中,有必要提出美學的意義在於肯定人的感性💁🏽,論證感性提升的意義和價值,去建構美學的“新感性”。但當下中國美學界流行的“積澱”觀點認為👩🦳,包括人的審美能力在內的各種人的心理能力🟣,是從文化到心理的積澱的結果🤽♀️。而高教授認為🐕,這種觀點是理性的自動化和無意識化💺🙉,實際上還是“理性的感性顯現”。高建平教授反對用“人的本質”去論證“美的本質”,他呼籲🪇↘️,要建立感性美學,而理性要服務於感性並對感性進行提升,對感性活動中的經驗進行總結、找出規律🥼,進行改正提高👩👩👧🌅。
最後,通過對美學與藝術的論述,高建平教授總結,在當代美學的復興和轉型中,應真正從感性活動方面來理解感性,召回藝術☆🔧,重塑審美。美學要突破原有的理性主義哲學框架,引領人們重建新的感性🤸🏿,重新形成對藝術、生活𓀂、社會⚔️、文化和環境的熱愛。
在講座臨近尾聲之時🏹🔲,朱誌榮教授進行評議🏋🏼♂️,他認為高建平教授的本次講座給了我們很多的啟發🆖😅。最後💅🏼,高建平教授耐心解答了學生們的提問。
供稿|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