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5日下午2時,題為“地方史研究的理論與實踐”的學術沙龍在中山北路校區理科大樓A204舉行🤦🏻🔷。此次沙龍為李世眾副教授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地方視野中的認同困境與地域秩序”開題沙龍⬆️。出席沙龍的主要有上海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的張洪彬、華東師大思勉高等人文研究院的楊洋、華東師大教育學部的李林、華東師大馬列主義學院的宋宏副教授和華東師大歷史學系的馬華靈📤👮🏻♀️。
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地方視野中的認同困境與地域秩序”開題沙龍舉行
沙龍研討主要圍繞以下幾方面展開:
第一👨👨👧👧,梳理國際學術界關於地方史研究的幾個重要流派🦹🏼♂️,大家簡要分析了諸多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和代表性作品🤼♂️,考量它們對地方史研究在認識上和方法論上的貢獻,其中特別聚焦以廈門大學🦹🏽♂️、中山大學的學者為主構成的華南研究團隊和日本以“地域社會論”為旗幟的研究群體,進行較為細致的討論🍟。
第二,盤點中國地方史研究的實踐及其成果。中國地方史研究有著較多積累的是珠江三角洲的沙田、環太湖流域江南、浙江的甌江流域和錢塘江流域⌨️、貴州清水江流域🙋🏿🤽♀️,以及徽州和福建等地ℹ️,大家討論了這些地域研究成果的特長和局限𓀇。
第三,關於地方秩序,探討地方秩序何以成為“問題”,背後有著怎樣歷史背景,歷史中的人們又是如何回應這個問題,作出了怎樣的探索。大家回溯了自“唐宋變革”以來中國地方治理變遷的幾個主要關節點🧑🏻🎤,並與歐洲、日本的中世紀的地方秩序進行了比較。
第四,探討了地方史研究的“整體史”概念,並獲得了相當一致的共識🏣。大家認為任何一個人的任何時間,都必然生活在一個特定的有限空間。其成長和活動都離不開具體可感的地域,人格🤾🏻♀️、個性和情感都由地域塑造而成。地域的資源環境決定人的生計模式;人們為了在保護或奪取生存資源中獲得優勢地位結成種種群體,從而形成了地域社會的政治生態;為了使生存資源、政治資源的分配秩序合法化,形成了多元的倫理話語、道德說辭和歷史傳說,從而構成地域社會的文化生態🧗🏿♂️。地方史研究特別容易把特定地方的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融為一個整體,可以把研究做得立體,層次豐富。
第五,探討了如何在研究中發現“人”的問題🈲。以往大量的宏觀歷史研究中,只有抽象的人,或籠統的、模糊的人群。沒有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地域史研究乃是對於籠統的“中國史”的一種反動,是對更貼近民眾生活實態的追尋,是真正的“人的歷史”。
最後大家認為地方史研究不僅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研究領域,而且是一個認識中國歷史的一個不可忽缺的視點或方法,對宏觀中國歷史以及專題史的研究有著重要的借鑒作用。我們應該對地方史研究的理論和實踐予以長久的關註🦖。
供稿|李世眾 編審|史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