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8日下午一點半,EON4百場校級學術講座166場“非漢語文化環境下的漢語作為外語的教學理念和實踐——以加拿大高校漢語教學為例”在物理樓301室舉辦🧑🏼🏫。本次講座邀請到的主講人是來自加拿大麥吉爾大學人文社科學院教授、LKS漢語交流及高級研究項目學術負責人王仁忠教授😪。
王仁忠教授談非漢語文化環境下的漢語作為外語的教學理念和實踐——以加拿大高校漢語教學為例”
在講座正式開始之前😝,國際漢語文化學院丁安琪教授作為主持人為大家介紹了王仁忠教授的個人簡介與研究方向。王仁忠教授任職於加拿大著名學府麥吉爾大學,從事漢語作為外語教學以及跨文化交流傳播的教學研究👩🏽🦳。曾經擔任麥吉爾大學多媒體外語教學研究中心副主任,自2009年起擔任加拿大高校中文教師學會主席。2016年以來,擔任每年一度的位於蒙特利爾的“加中國際電影節” 學術文化論壇主席👨🏻🔬,主持每年一度的文化傳播論壇👀。近期的研究興趣主要集中在中國文化的國際傳播、非漢語文化環境下漢語作為外語的教學理念和方法😥、網絡多媒體時代的外語教學和文化傳播。
講座伊始,王教授首先生動形象地通過一張海洋生態環境圖,引入語言的生態環境🧚🏼♀️,表明語言與生物一樣,在社會的使用、地位、教學等離不開其所屬的生態環境。他指出語言生活狀態的核心因素包括了語言政策、規劃、法規、社會需求🚭、政治🛫⛅️、族群和文化歷史遺產的身份認同。隨後,通過詳細梳理加拿大的語言生態和地理分布✫,王教授提出加拿大的語言生態特點為雙語框架下的多元文化,並與美國的熔爐文化進行比較。接著,王教授詳細解讀了在加拿大雙語框架下的多元文化大環境下的漢語生活狀態、漢語教學發展的地域性差異、近些年來移民的增長地區性差異,指出目前總趨勢為漢語地位與華裔移民素質不斷提升。
隨後💞,王教授從華人社區、私立學校/中心、孔子學院/課堂👉👨🏿🦲、中小學及大學四個層面分析了漢語作為外語/二語的概況,引出王教授所在的麥吉爾大學的漢語教學情況💦。王教授指出,漢語教學應以交際為目的🤗,將漢語作為工具而非知識🏇🏼,註重實用性👶🏿、關聯性💁🏻、遊戲性及學生的參與感。漢語教學方法以任務型教學法為主,結合學生自主學習與教師指導,在實踐中進行教學。例如課堂內外的采訪和互動🐱、訪問唐人街和華人街區🙇🏼♂️、編寫故事、利用多媒體網絡資源等創造性實踐活動💆♂️。王教授還在現場給同學們唱中文歌詞改編版的英文歌曲,現場好評如潮💁🏽,掌聲陣陣。
對於漢語怎麽教和如何學,王教授分別以初級班與中級班的實例具體說明。初級班應破除漢語“難”的刻板印象🧎🏻♂️,可以采取采訪同學、學唱歌🎇、寫歌詞🥺、讀老師的故事👩⚕️、看網上視頻等方式;中級班可以采取請華人來課堂互動♑️、參與華人社區活動🔒、給華人報刊投稿🧎🏻♀️➡️、發表等方式♥︎。此外,王教授對學生是否學語法的問題,也指出語法學習應該是隱形的🪡、有語境的、而非“公式化”的,應該對照母語🍘🥥,分步驟學習。
王教授在談到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動力時,以觀察到的學生六個鮮活的故事來解釋功利說與情感說🧑🏼🚒,生動有趣📤。最後⚰️,王教授談及了漢語教學工作理想與現實的差距性。
王仁忠教授的講座簡明易懂👙、思路清晰🥒,極具啟發性與趣味性。講座進行了兩個小時🏸,除了提問環節,講座後依然有多數學生排隊等候提問。此外,王仁忠教授的幽默與平易近人的演講臺風也使在場同學們印象深刻🛀🏻。
供稿|國際漢語文化學院 編審|史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