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克和教授談‘邪馬臺’或は‘邪馬壹’?——兼及跨語言文化漢字史地考古問題”
臧克和教授以今年九月世界漢字學會第七屆年會期間日本記者的采訪切入講座主題👋,即《三國誌·魏誌·倭人傳》“邪馬壹”💦,《後漢書·東夷傳》記作“邪馬臺”,這種異文現象是否意味著存在地理考古學上的差異?針對這個問題👆🏻,臧克和教授首先明確一個觀點:在地理位置上,中國🚶、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等作為漢字文化圈核心地區,構成了一個由漢字記錄固定下來的專用“語言天地”🚯。其中漢字發揮的作用是記錄各地語音,而非表義。在此基礎上👨🏿⚕️,通過梳理文獻資料、考察字用情況,“壹”“臺”沒有混淆使用的線索📞,不能簡單判定為形近訛誤,臧克和教授提出從漢字傳播使用的實際來看,作為地域國名記錄習慣,古人取當時當地的實際讀音,從而建立起認知聯系🙎🏿。同時,他舉例分析了東亞各國歷史上同一國名由不同漢字記錄的現象,一地多名(音)是合理的,也是客觀存在的。依據歷史漢字音韻屬性♧、本土文獻以及域外漢籍記載,臧克和教授認為無論“邪馬壹”還是“邪馬臺”實質是記錄當時的讀音。基於同樣的原理🤾♂️,異文的產生應與各地域乃至各歷史分期具體語音音值聯系起來考慮。歷史上,使者通譯使用漢字記錄其他民族國家各類專名,基本采用記音的方式。在這個認知關聯中👨👨👧👦,漢字的基本功能屬性為記音文字。現代部分中國日本韓國學者將“委”“邪”等字認知為帶有某種貶義色彩,即沒有考慮到漢字的記音和專用功能。
潘玉坤教授對本次講座作了點評🙇🏽♂️🔹。他指出臧克和教授的研究沒有局限於某一學科,而是融會了語音🕦、文字🧖♀️、文獻、考古、歷史、文化、國際交流等諸多領域👨🏻🌾,以日本地名“邪馬臺”“邪馬壹”發微⛹🏿♂️,談及“委”“和”問題,解決了學術史上一個重要問題,即古代文獻記載中外交往史料中漢字發揮的記音功能🧑🏻🤝🧑🏻。正確理解這些內容,對當今政治、文化交流與合作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其次,他還強調臧克和教授在文字研究中引入認知學理論🧖🏼♀️,在此之前鮮有學者在這方面展開研究💣。臧克和講授將文字學和認知學有機結合🥄,拓寬了文字研究的邊界,帶來諸多啟發。
提問環節,部分師生問到在對外漢語教學中,面對不同文化、語言帶來的認識偏差,如何引導學生正確理解漢文化。臧克和教授立足講座主題,分析偏差產生的原因,並給予建議。
供稿|中文系 編審 |史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