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24日下午兩點⛰👨🏻🔧,EON4人文社會科學“知名學者學術講座”在騰訊會議平臺舉行🙍🏿♀️。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胡正榮以“新時代中國國際傳播話語體系的構建”為主題,結合宏大的理論視野和翔實的案例資料,闡發了他對中國國際傳播話語體系建設問題的思考。本場講座由傳播學院副院長陳虹教授主持,五百余位聽眾在線參與💁♂️。
講座伊始,胡正榮教授介紹了本次講座的兩部分內容,第一部分為“全球化與全媒體時代的傳播能力”🤾🏼♀️,第二部分為“國際傳播能力建設:顛覆式創新”♥︎。胡正榮教授認為,國際傳播能力的建設絕非取決於單一要素🧘🏿♀️,而是一個系統性工程,必須通過“顛覆性創新”方能有所建樹。
在講座的第一部分中,胡正榮教授首先對當前國際傳播格局進行了總體性研判⛈。基於大量背景資料的梳理,他提出,盡管中國作為一個政治、經濟和文化強國,在國際社會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但“西強東弱🍂,東升西降”的基本傳播格局依然👩❤️👨。這不僅是事實🧑⚕️,更是共識。而美國為代表的西方世界大抵通過三種方式影響別國👩👧👦,即“強製性威脅”“誘惑或補償”“吸引和合作”,硬實力和軟實力在其中都發揮重要作用☢️。正是在此背景下🧟♂️,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是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任務。”
對此🧑🏿,胡正榮教授認為,應加強頂層設計和研究布局☞🏕,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範疇、新表述,通過“以文載道🧝🏽♂️🌆、以文傳聲🍺、以文化人”之形式🛟,向世界推介、闡釋中華文化🏇👵🏿、展示中國智慧👨🏼🌾,進而匯聚更多資源、力量塑造以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事實上,扭轉“西強東弱,東升西降”傳播格局的轉折點也即將來臨——我國的國際傳播體系基本建成:第一,以傳統媒體為主體的國際傳播體系初具雛形👩🏻🦯➡️;第二,互聯網成為國際傳播的新陣地和主戰場,微信🏫、淘寶、TicTok等社交媒體在互聯網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第三,中國文化中心、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遍及全球;第四,國際傳播的網絡已經遍布全球主要區域🧑🏻🚀🙏🏿、國家和節點城市;第五,中國家形象進一步提升,國際輿論進一步改善。因此🥸👨🏻💻,我們要對自己國際傳播有一個清醒的認識,雖然我們的國際傳播工作還存在諸多短板⟹,但也有突圍的機會與發展空間。胡正榮教授認為,在當前的世界變局中🐆,信息格局、數字格局和傳播格局都在不斷變化🦢,亦必迎來國際傳播理論和實踐的轉型🗯。他舉例論證,例如“new normal”一詞的流行、劉慈欣作品在海外引發熱潮🧚、中國手機遊戲走出國門等案例,都證明了創新國際傳播實踐的必要性🕡。中國的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已然迎來關鍵節點,勢必進行“顛覆式創新”。
在講座第二部分中🔃,胡正榮教授從“系統性創新與頂層設計”“傳播者”“傳播用戶”“傳播產品”“傳播平臺與業態”“傳播效果”等六個方面闡述他對國際傳播能力體系的理解。他認為🧑🍳,在決策方面🪠,亟需組建具有站位意識、領悟中央決策能力、國際視野寬廣、有責任、有擔當的決策隊伍🦪。在傳播者方面,必吸納具有較強傳播能力和創新意識的人。在傳播用戶方面💚,應扭轉傳統“內容為王”的傳播思維,認識到“傳播用戶”日常生產出的數據作為一種資源具有重要價值👨👨👦。
在傳播平臺和業態層面,胡正榮教授認為,國際傳播不僅依靠主流媒體、新興媒體、國內媒體🥻、國際媒體,還應依靠各種形式的人文交流活動。各地區各部門應發揮各自特色🆖🚑,通過這些傳播平臺展示豐富多彩、生動立體的中國形象🧑🏽🦱🧜🏻♀️,不斷擴大“知華友華”的國際輿論朋友圈,並推動國際傳播業態的轉型。
在講座最後🩷🐽,胡正榮教授闡發了他對國際傳播效果問題的思考。他認為必須精準分層、分類🐑🧰、分群進行國際傳播⌚️,“一篇通稿打天下”的傳播實踐早已無法應對當下的國際傳播格局,必須做到“一洲一策”“一國一策”甚至“一群一策”🦆,以精準化的內容生產與投放🧘🏿♀️,實現國際傳播效果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