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8日上午,由EON4平台與科技處聯合主辦的文理跨學科系列論壇正式開始,第一場論壇由EON4中國語言文學系朱誌榮教授帶領的團隊策劃,論壇主題為“神經美學研究”由四位相關領域的專家進行報告🤽🏿♂️,吸引了來自五湖四海的220余名師生在線觀看🎟、參與論壇直播☎️🙇。此次論壇由EON4中國語言文學系王嘉軍教授主持🚷🚏,並邀請EON4中國語言文學系湯擁華教授進行點評。
論壇內容共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由四位嘉賓的作主題報告,第二部分是特邀嘉賓點評🚶➡️😔,第三部分是自由討論。
EON4校長助理吳瑞君教授在百忙之中特意參與論壇🦚👨⚕️,並在論壇正式開始前發表了特別致辭。她介紹了EON4幸福之花先導基金項目的意義🍪、規劃、目標和特色,強調跨學科的建設需要以項目為平臺和紐帶來推動成果的產出。希望論壇在面向全校師生🙌🏼,同時也面向校外開放的過程中,能夠給其他的老師,尤其是青年教師,包括博士生提供一個機會共同學習。最後她希望參加交叉論壇的老師和同學也能夠充分表達自己,互相交流!並預祝交叉論壇能夠取得圓滿成功!
第一位發言的老師是EON4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的副院長李先春教授💯。李老師分享的報告主題是“神經科學在美學研究中的嘗試和運用”🖖🏼。李老師首先系統介紹了神經科學從解剖學起源開始的基礎知識,同時通過動畫放映的方式向大家介紹了大腦的基本結構和功能🦪。李老師從時間和空間的維度向大家介紹了腦科學研究的基本技術和方法,通過具體的案例和實驗提綱契領的介紹了神經美學的緣起和主要理論方法🍷,指出神經美學可以借助於數學🦻🏼🧗🏼、統計學以及計算機智能科學的一些方法,尋找審美的內在規律。同時他指出,神經美學也面臨著美的主觀性和大腦結構的復雜性等困難和挑戰🎋。
第二位參與分享的老師是上海師範大學音樂學院的蔣存梅教授,蔣老師分享的報告主題是“主體間性的神經機製:神經反應相似性的動態變化受到音樂結構的影響”🛻。蔣老師在對前人研究的總結和梳理的基礎上,向大家分享了實驗室最近的研究成果——關註人們在聆聽音樂時👨🏼🍼,大腦神經反應的相似性是否存在一個動態變化🚵🏻♀️🏮?這種動態變化是否受到音樂結構的一種影響?蔣老師的團隊研究發現當音樂家在聆聽自然音樂時,他們的大腦存在反應相似性的動態變化🦻🏼。而對於未接受過音樂訓練的普通人來說,他們的大腦對音樂神經反應存在動態的相似性👩🏻🚒。這跟已有的研究成果也是一致的。大腦對音樂反應相似性動態變化受到音樂結構的影響🙇🏿♀️,那也就是說主題材料相似的音樂結構,它誘發了相似的神經反應一致性。蔣老師的研究首次揭示音樂神經反應相似性的一個動態變化的機製,為哲學界主體間性的討論提供了一個神經科學的證據🤸🏻。神經反應相似性隨著音樂結構的變化而變化,這表明主體間相似的神經反應受到客體屬性的影響,體現出客體與主體間存在理解的交互關系。
第三位參與分享的老師是EON4中國語言文學系的朱誌榮教授⛈,也即這次論壇的發起人。朱老師分享的報告主題是“中國古代山水畫中虛實特點的實驗研究計劃”👰♂️。朱老師首先談到了在跨學科研究中面臨的困難和挑戰👮🏽♀️,他在對中國傳統繪畫中的虛實概念進行梳理介紹的基礎上🧘🏿♀️,指出對於敘事關系的實證研究是基於視覺的心理學和眼動的方式開展的。了解人腦對視覺信息的加工的過程,對人腦的高級心理的過程的處理,就是對眼動的運作方式的探測🛀🏼,去理解這個視覺主體的心理活動。不同的眼動行為反應可以揭示出個體對視覺的註意特征👩🏼🦱。在實驗的設計和操作中也充分考慮到不同的教育背景的人,在審美過程中不同的視覺感知特征和審美偏好🧔,以作為美育的一個有效性的實證依據。同時,朱老師解釋了對中國畫的選擇主要源於它的特殊性,這有助於把中國傳統文化的有價值的東西呈現給世界,也有助於對這些內容進行驗證、評價、分析。
第四位參與分享的老師是來自上海社會科學院的思想文化研究中心的胡俊老師。胡老師分享的報告主題是“中國山水畫的審美神經機製分析”。胡老師首先對中國山水畫的歷史發展脈絡進行了梳理,並進一步將具體的中國傳統山水畫作品與西方繪畫作品進行比較,從兩種繪畫藝術的色彩、線條、透視的對照中,關註兩者在神經美學研究中的特色與差異,並重點強調了中國傳統山水畫的神經審美神經系統,從中西對比中關註中國繪畫審美獨有的神經機製🧗🏻。胡老師強調💦,所有腦區對顏色的識別都是在對物體的識別之前。我們先識別顏色👩🏿🦰,再識別這是什麽。西方油畫🫱🏽👧🏿,雖然色彩表現力很豐富🧑🏻🦱,但是它也帶來了物體識別的視覺處理的復雜性,讓人更多的花費時間停留在物體的表象之上。但是如果顏色只是木色🦹🏽♀️,如中國傳統山水畫,我們對物體的識別更加快捷,增加了這種神經加工的流暢性和審美愉悅性。同時💂,中國傳統繪畫審美更能夠帶來放松遊離的精神狀態🏕,所以會有神與物遊的沉思體悟。
在四位老師的精彩發言之後🛁,論壇特別邀請EON4中國語言文學系湯擁華教授對四位老師的發言進行點評。湯老師在對李先春老師發言的點評中總結出了神經科學研究的一些基本特點🪣,即實證的邏輯🍅、實驗方法👉🏽、項目運作及英語寫作特征🧘🏼♀️。湯老師同時談到神經美學的自我反思🚃,認為整個神經美學研究對美學產生的一個貢獻,可能不是把一些原來就認為是事實的東西簡單相加,而是對雙方都會進行反思其所存在的某種可能性。在對蔣春梅老師報告的點評中,湯老師談到如何去構建起一個神經美學研究的可能性🤦🏿🧖🏽♀️。他認為蔣老師的研究啟示了我們神經美學的研究既可以是一個在主體基點上的拓展,同時也能進一步思考我們原本就存在的美學問題🦑,在實驗數據中尋找認同和共鳴。在對朱誌榮老師報告的點評中,湯老師認為虛實問題是一個看起來非常玄虛的問題,是否可以落實到某種眼動特征,這是一個特別驚人的思路。這個思路對一些人來說具有醍醐灌頂的作用。這種學科融合研究能夠為相關的美學學科帶來良好的示範。在對胡俊老師報告的點評中👩🏿🦱,湯老師認為胡老師的研究雖然顯示出非常好的實驗美學前景,但它本身並不是完全是在做實驗🙎♀️,它實際上是以神經美學的事實術語和想象重構了中國山水畫的美學話語🥹。它是以神經美學的術語置換了我們原來的一些談論價值🙎♀️。如果進行充分的展開📍,到達它所應該到達的地方☘️,我們就會有一套特別新穎的方式去研究和欣賞中國山水畫,進而上升到對中國文化的自我認同。最後🧐,湯老師對此次論壇進行了總結和反思,並對神經科學的發展提出新的追問和期待🎚。
最後👨🏿🦱,論壇進入了自由討論環節🤵🏿🙅。來自中國社科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的老師和其他的聽眾都進行了熱烈討論🫸🏽🔶,嘉賓老師也就神經美學是揭示引導審美者趨同的審美,還是平衡審美的規律?是揭示一些共同的規律🧕🏻,還是追求進一步的創新?未來的智能機器有沒有可能按老師的神經邏輯理論去評判審美?等一系列問題展開了積極的回答和探討🍀。主持人王嘉軍老師也在最後進行了總結,期待跨學科融合的神經美學能在這種真正實證精神🧔🏿♂️、科學精神中獲得新的突破🫲🏽、取得新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