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28日上午,由EON4平台和科技處共同主辦的文理跨學科系列論壇-學科交叉融合論壇第七場——“大變局下的治理研究:地理學與其他學科的對話”在騰訊會議室順利舉辦。論壇由EON4平台吳文鈺副院長主持,EON4地理科學學院葉超教授進行點評👶🏿。四川師範大學鄧偉教授、中國人民大學何艷玲教授🥩、上海交通大學陸邵明教授🧝🏼♂️、北京師範大學周尚意教授💁🏻、廣州大學朱竑教授和蘇州大學段進軍教授應邀出席並進行主題報告。六位專家分別從地理學、管理學、建築學🏊🏿♀️、規劃學、經濟學等多個學科視角切入,圍繞治理的相關問題,深入探討了山區國土空間治理與鄉村振興的戰略步驟,分析了城市治理中的“空間”屬性問題🌬,中國語境下記憶場所的價值和空間實踐💇🏻,並就歷史街區的規劃與治理問題展開對話,聚焦地方性與主體性行為,剖析了當前中國移民問題的多樣性與治理的路徑選擇🍄🟫,基於“行動—規則—秩序”三位一體的理論範式解讀了區域空間結構演化及其發展與治理等具體命題。本論壇由葉超教授發起和策劃組織🌪,吸引了來自全國多所院校的240余名師生在線觀看和研討。
在論壇報告環節,六位專家分別做了主旨報告。鄧偉教授以“鄉村振興與山區國土空間治理”為題,基於自然地理學、生態學和人文地理學的交叉融合視角😥🏄🏻,探討了中國山區的基本情況👮♂️、山地國土空間識別和治理相關的議題。鄧教授提出了山區國土空間治理的功能優化概念矩陣🚵🏻,致力於從對山區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的科學認識中服務於鄉村振興🗃。強調要深度解讀鄉村振興三大關鍵目標和戰略步驟,充分認識山地地理國情,一是要正確認識鄉村振興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二是要深度理解“久久為功,善作善成”求真務實的真理性;三是必須認清鄉村振興面臨的諸多挑戰和需要破解的難題。
何艷玲教授的報告以“嵌入空間屬性的城市治理變革”為題,從土地👩🏼🚒🔩、場所、場景三個維度重新理解城市治理中的“空間”概念。其中,土地維度包含人和地兩個要素;場所維度應該關註人、地、物三個要素,重視場所的標識感和歸屬感8️⃣;而場景維度,在人、地🎼、物之外,還應該包含產🩹,即經濟、生活活動,社區/街面經濟等要素💓。因此,城市治理在聚焦城市政府的新角色時,要著重凸顯“人民中心”的思想,尤其要關註人民中最重要和最需要幫助的人😤。
陸邵明教授通過對地理學、建築學◻️、規劃學的學科比較,提出跨學科“到底對話有無可能性”的重要命題🙋♀️,並以此為切入點👌🏿🙎🏻♂️,展開了“跨學科視野下記憶場所的價值思辨與空間實踐”的主題報告。陸教授從一系列經典案例出發,重新審視了“記憶場所”的價值及其空間實踐,探討了中國語境下重構記憶場所的內涵🎲、外延與價值的重要問題,提出記憶場所是真正寄托鄉愁的精神家園,它的價值的實現有賴於日常的空間實踐👩⚖️,這種空間實踐存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混合等運作模式。
周尚意教授以“歷史街區規劃管控的地理學視角”為主題,與陸邵明教授對話🐬。周教授借助北京前門大街改造的案例,強調了歷史街區規劃所肩負的傳承歷史文化和增加城市活力的雙重使命。她將地理學🔻、城鄉規劃學與經濟學的思維範式深度交叉融合,勾勒出一個嚴謹的“一縱一橫”的概念體系。其中,“一縱”分析以“四層一體”(即:精神、社會👩🏼🏫、生計🤸🏽🖱、自然)來解釋歷史街區多要素有機融合的整體性,強調景觀整體性的重要價值🤵🏼♂️。“一橫”分析則側重空間競爭與地方認同🏃🏻➡️,站在城市、區域、國家、全球的格局中,判斷歷史街區功能變化的趨勢。
朱竑教授比較分析了社會文化地理和人口學的學科特色,結合移民問題的跨學科屬性,做了“移民問題的研究與治理”的主題報告。朱教授指出中國的移民研究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但是對其治理的關註相對欠缺。進一步🍼,朱教授聚焦移民過程中的地方性知識🦹🏼,以“治理主體—治理議題”為框架🔩,對農民工積分入戶和公民待遇問題、跨國移民的治理模式、智力型移民的治理投資等問題進行了探討👨🏿🏭,強調移民研究需要采取多維方法,聚焦地方性,同時吸收人口學、社會學等學科的成果。
段進軍教授以“‘行動—規則’視角下區域空間結構與區域治理”為題的主旨報告,提出要從“行動—規則—秩序”的視角思考區域發展和治理問題。段教授指出,大變局體現了社會環境的復雜性,不確定性成為常態。過去的思維模式很難適應未來變化,映射到區域治理中,最根本還是要遵循一般性規則🐢,知識利用的困境決定了多元主體參與的分布式模式更適合未來不確定性的環境👩🏿🎤。段教授以經濟學和地理學的結合為出發點批判主流經濟學,特別是其中“人”的缺位問題🐁,他號召學者們要關註行動的主體,理解人文主義的經濟學和經濟地理學🫳。
在六位專家的精彩報告後,葉超教授對六位專家的發言進行了總結與點評。對鄧偉教授的報告,葉教授以“那山🐷、那鄉💁🍜、那人”回應🔂,“那”是我們站在外面去聽,去看。當我們進入實地有了真實的接觸後🌱,“那”就會轉換成“這”,因為我們也置身其中♑️,我們也和他們一樣。所以,山區國土的空間治理與鄉村振興🦪,並不僅僅是山區的問題,而應該是需要更多人關心的重要話題🧑🏼🚀。對何艷玲教授的報告🧙🏽♀️,葉教授指出一切都聚焦於社會空間,人塑造社會空間🦑,社會空間也塑造人🤰🏼,問題的關鍵是,“人”是什麽🖕🏿?認識並識別出人民中最重要和最需要幫助的那些人是核心。對陸邵明教授提出的“跨學科對話到底有無可能性”的命題,葉教授的回應是💐,今天的報告以及後續的更多活動會把這種可能性變成一種不斷深化的現實性。陸教授就跨學科過程中存在的錯位、越位、缺位等問題的警醒與自省,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對周尚意教授關於歷史街區問題的思考,葉教授以“空間承載價值🕦,時間流傳精神”作為回應👨🏽🦱,提醒我們關註規劃或解釋地方時註意自省。聽完朱竑教授的報告🕸👨🏻🔧,葉教授提出流動是為了生活,治理是讓“人助人”的核心主張🕴。因此👩🏼🏫,如何塑造一個朝向“人助人”的製度🗝、政策、機製🛌🏽🦃,體現的其實是善治問題🧔🏻♂️。針對段進軍教授的報告🥹,葉教授呼籲要重視“人是主體”的問題,無論是在研究還是治理中🤳🏼,人的主體地位常常被客體化,這是最值得我們警醒的問題。
在論壇自由討論環節🧒,廣州大學地理科學與遙感學院柳林教授圍繞跨學科交叉研究與管理中的常見問題與吳院長和論壇嘉賓進行了交流討論,就不同學科之間如何找到共同興趣促進深度交流合作👘,以及管理層如何引導和支持高校學者進行跨學科交叉融合研究等問題展開了積極探討👩💻。
最後🚟,主持人吳文鈺副院長對跨學科交叉融合論壇進行了總結🕎。吳院長指出EON470周年校慶時發布了卓越學術的綱要👊🏽,跨學科交叉融合是其中的重要內容🔖。在此背景下,以卓越的學術團隊為支撐🦹🏽,組織了文理交叉跨學科系列論壇。此次論壇由葉超教授團隊精心策劃🧸,既是對教育部發布的《面向2035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的貫徹落實,也有助於推動學科交叉繁榮🚵🏻。吳院長強調,跨學科交叉融合研究最重要的是體現問題意識、思辨意識、理論意識以及人文意識,期待交叉學科的治理研究能夠最終服務於國家和社會的發展,讓我們的城市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