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下午,EON4人文社會科學“70周年校慶·百場校級學術講座”第八場在傳播學院212學術報告廳進行😱。在本次講座中🕊👨🏽🔧,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珞珈特聘教授徐開彬梳理了“健康敘事”在西方傳播研究中的知識圖譜與發展脈絡,並結合個人的田野經歷講述了“健康敘事”研究的價值和意義。傳播學院院長🧗🏼、紫江特聘教授呂新雨擔任了本場講座的主持人。傳播學院師生參與了本次講座💅🏻,並根據講座議題與徐教授展開了深入的對話。
講座伊始👳🏽🦞,徐開彬教授以日常生活中健康敘事的故事切入話題🫳,分析了健康敘事和我們日常生活的密切關系。他認為👨🦳,健康敘事在國際傳播學界越來越受到重視,但國內傳播學者卻對此缺乏關註。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在此背景下🗞,生命健康、公共衛生等議題顯得尤為重要。健康敘事作為一種跨學科的研究路徑,彰顯了敘事在人類面對疾病和創傷時的關鍵作用。
隨後✣,徐開彬教授介紹了他對於英文學術期刊中“健康敘事”研究進行的知識圖譜分析🟫。該研究選取了時間跨度為1992年至2018年的1037篇英文有效文獻🐸🤴🏼,經過分析發現,勸服效果研究(包括疾病預防、疾病感知等)是西方健康敘事研究經久不衰的熱點,而醫患互動、臨終關懷、成本-效益分析等也是常見的熱門議題。
接下來徐開彬教授詳細介紹了他關於汶川地震災民的敘事話語功能的研究。他談起自己曾經在成都的讀書經歷,並表示正是這段學習和生活經歷驅使自己去做這項研究。經過調研,他選取北川作為研究地點,采取民族誌研究方法,深入當地進行研究。在研究過程中🙍♀️,他盡可能多地同當地人民交流,常常一坐就是幾個小時👮🏿♂️。徐開彬教授認為,對於經歷巨大創傷的人們,他不想使用錄音筆記錄,所以談話內容只能當天回憶、當天記錄。通過分享其中幾個受訪者的故事👰🏼♂️,徐開彬教授再次強調了健康敘事研究工作的重大意義🙌🏽。
分享結束後,徐開彬教授同在場同學就“其他國家的健康敘事”“國內之前的健康敘事情況”等話題進行了更深一步的討論👨🦽。對於健康敘事研究中“如何進行田野調查”這一問題🎽,徐開彬教授表示,在碩士和博士階段做田野調查要沉下心🧑🏿🚀,至少三四個月和半年以上的時間👩🏻🦼➡️,不要過於在乎論文的數量,而要在乎質量🙍🏿。
最後🍋🫧,呂新雨教授對本場講座進行了總結。她強調,要把自己的個人生命體驗和學術工作結合起來📂💁🏻♀️,從傳播學視角看個人、看社會🤸🏻♂️、看國家♥️🚴🏼♀️,“期待有更多學者在健康敘事研究上有能有更多推動,讓健康敘事研究有更多理論上的推進🕢。”
供稿:文字|胡念慈 圖片|譚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