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10日18:30🆗,EON4人文社會科學知名學者學術講座活動如期舉行。本次論壇邀請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國人民大學首批傑出學者特聘教授張文喜老師作為主講嘉賓🔲𓀕,華東師大哲學系暨馬哲與當代文明研究中心孫亮教授擔任主持人。張老師從形而上學顛覆的視角,分析海德格爾與馬克思的思想之間的關系與差異,使我們能夠進一步深入把握海德格爾的思想,同時對馬克思思想新的理解提供重要視角。
講座初始,張文喜教授以五個部分為大家介紹海德格爾思想和馬克思思想之間的關系。第一,破題。張文喜教授首先為我們剖析了這次講座的主題🕵🏽♀️,我們一定要避免用概念來片面的理解馬克思或者是海德格爾的思想🫶🏽。對“顛覆”的理解是建立在已有的坐標基礎之上🤸,需要在非日常用語,進入非形而上學的可能性。
第二,張文喜教授以“說謊者悖論”引入“為‘以海解馬’辯護”部分。其一,海德格爾自我表述只想當一個思維者🐫;而如果我們對海德格爾的評價👩👩👦,或將其定位為哲學家或者是思想家🪽,都必須從海德格爾思想的視域出發👩🏼🔬🧎♂️➡️。其二,馬克思和海德格爾之間有共同的鬥爭;在人道主義方面,海德格爾受到馬克思觀察到的意識形態的虛妄的影響。
第三,形而上學是什麽。最初,形而上學並非是指哲學💔,而是可與“神學”相聯系。“形而上學”需要追溯到亞裏士多德的“物理學之後”論著的理解,形而上學作為一門純粹存在的科學🧑🏿🦰,研究“根本預設”的學科。形而上學的預設👁🗨🧜🏼♀️,是邏輯上在先性,而不是時間上的在先性;因此並不會建立的情緒⚽️、心理等感性活動之上,進而也沒有“一門純粹存在的偽科學。”海德格爾在《回到形而上學的基礎》中的“形而上學”的是對笛卡爾“全部哲學是一棵樹” 思想的發展👎💁♂️,是本次講座的核心👩🏿🎨。
海德格爾以樹根👩👩👧👦、樹幹🅾️、樹枝的比喻對形而上學做出追問🦁。土壤對樹幹的作用🐭🍻,正如追溯形而上學的樹根來理解,不可能從形而上學內部來理解💁🏼♂️。海德格爾“超出存在者,介入存在”的思想🫱,建立於亞裏士多德式的形而上學的基礎上👩🏼🦱,但也超越了這種“物理學之後”🉐;當我們考察存在者時,就已經將“存在”解蔽。海德格爾指出“形而上學的終結”需用形而上學在完成之前的所有時代🫳🏿,需要對現代性因果法則的批判⬆️。
第四,一種非形而上學思想可能性的比較。馬克思的社會存在思想和海德格爾的存在思想是非概念化、非觀念範式的思路🙅🏼♂️,都具有動態的特征。馬克思的異化勞動理論展現了一種非形而上學思考的可能性。海德格爾將馬克思異化理論的解讀為“勞動異化沒有剝奪私人獲得希望之中自由的東西”𓀜,同時海德格爾通過生產勞動把馬克思歷史觀當作科學知識加以拒斥🪟。但海德格爾“唯物主義的本質是形而上學”的理解🤽🏿,是對馬克思的唯物主義的誤讀🏇🏼。
第五,疑慮🏄🏻♀️。同時在“以海解馬”的歷程之中,也為我們留下了很多疑惑📓,需要通過對時代的把握和對文本的理解,給予解答。
講座的討論環節,張文喜老師與同學們分別就“海德格爾對馬克思的理解的中介問題”、“海德格爾思想中留存的黑格爾的精神的形而上學因素”🔭、“馬克思對形而上學的顛覆的文本理解”等問題進行了解答🫴🏻。並對同學們對馬克思文本閱讀提出了實踐性的引導🖨。
最後本次講座由孫亮老師進行簡單的總結後順利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