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上午😫🫙,由EON4城市與區域科學學院王列輝教授擔任首席專家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課題 “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港口供需演化與均衡狀態研究”開題論證會在EON4中北校區地理館301會議室舉行,來自復旦大學、華東理工大學、上海海事大學、上海社會科學院、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寧波大學等高校和研究機構的30多位專家學者和項目組成員蒞臨本次會議。課題首席專家對項目的思路框架👣、研究目標以及研究進展等進行了匯報♻,專家組從可行性、應用性🧎🏻、學術性等方面提出了很多建設性意見。EON4城市與區域科學學院黨委書記孫斌棟教授和上海海事大學原黨委書記、校長於世成教授分別主持了開幕式和課題論證會。
“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港口供需演化與均衡狀態研究”開題論證會合照
EON4平台院長吳瑞君教授以及EON4城市與區域科學學院院長杜德斌教授分別致開幕詞。吳瑞君教授代表學校對與會專家表示熱烈的歡迎🔦,對王列輝教授立項社科重大項目表示熱烈的祝賀😒。吳院長簡單介紹了學校情況🌨,並對城市與區域科學學院近年來在人文社科領域所取得的成績表示肯定,總結認為 “非常重視學科建設、非常重視國內外學術交流與合作🫷🏿、非常重視梯隊建設和青年教師成長”是近年來城市與區域科學學院在國家社科重大項目等頻頻立項的重要原因。吳院長希望本項目在王列輝教授的帶領下🛀🏼,進一步完善課題設計和思路,多產出重大成果。
杜德斌教授在致辭中介紹了學院情況和特色🤦🏻♀️,指出城市與區域科學學院的學院規模不大,但近年來已經立項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教育部重大攻關項目等十項🪄,這是因為學院高度重視學科建設🖌,以人文地理學為依托,強化在其在全國的地位💁🏿♀️;非常重視智庫建設◻️,並以智庫建設推動學科發展🫨;特別重視立德樹人👭🏼,去年有三門課程被評為首屆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王列輝的課程也被評為上海市一流課程。最後,吳瑞君教授和杜德斌教授再次感謝各位專家參加王列輝教授的開題論證會🙇♂️,並希望專家們提出寶貴意見🚴🏿♂️🖖🏽,幫助課題更高質量地完成。
隨後,首席專家👨👧、EON4城市與區域科學學院王列輝教授圍繞課題研究背景與問題👨🏻🦽➡️、研究範圍與對象、研究框架與內容🤏🏽、研究重點與難點、技術路線與方法、研究預期目標等進行了匯報🐻❄️。王列輝指出“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在深化改革開放節點提出的重大國際合作構想🥁,是中國積極探索國際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創新嘗試。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建設,致力於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在這種大背景下,海上絲綢之路沿線港口的發展與我們息息相關👐🏽📋;同時🔔🏋🏿♂️,為響應海上絲綢之路倡議🎿,中國企業已經在海上絲綢之路投資布局了不少港口,這些港口的供需均衡問題更與我國的發展緊密聯系。因此,要把港口供需均衡研究從國內拓展到海上絲綢之路🧯,同時把國內港口的供需問題與對外的產能合作結合起來🤸🏿🧛🏻。另一方面,在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世界經濟低迷😾、大國沖突日益加劇的宏觀背景下🧓🏼,全球產業鏈和治理體系正在加速重構。新冠肺炎疫情暴露了經濟全球化下各國本土化產能裕度不足的問題,這促使各國進一步加強對國內大循環的重視。這種動向可能會增加國內生產和消費的空間聯系,使得全球產業鏈面臨縮短的風險🐻❄️,對海上絲綢之路沿線的港口供需產生影響。中國“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對海上絲綢之路沿線港口帶來哪些新機遇和新挑戰🔀,今後一段時間𓀗👱♀️,沿線港口的供需將會發生什麽樣的變化,這些都需要進行客觀和科學的預判🔯🥯,並進行多種因素影響下港口供需的模擬分析🔄👈🏻。課題以三個遞進層次展開研究:一是總結提煉基於可持續發展的港口供需均衡理論體系,這將為第二部分的實證研究和第三部分的策略研究打下理論基礎;二是通過對海上絲綢之路沿線港口供需均衡的歷史演變和未來趨勢預測🧑🏽🍼⬇️,識別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新興港口,並對中國布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港口的投資效益預警👢😀;三是從國家和企業層面提出推進海上絲綢之路供需均衡發展的策略。
課題論證評議組專家以及課題組成員在充分聽取匯報後,提出了非常具有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EON4終身教授寧越敏充分肯定了港口供需研究的意義與價值,並結合自身研究經歷和實際案例🔳,提出課題應聚焦於樞紐港和組合港,妥善處理中國港口和國外港口的關系;其二,考慮到數據收集等方面的難度💂🏼♂️⭕️,應重點關註中國港口、國外樞紐港以及和中國經貿聯系密切的國外港口👩🏼💻,需特別註意政治環境對港口供需和投資帶來的影響🏌🏽♀️;其三,考慮到政局變化以及經濟模型穩定性🚅,建議將需求預測時限設定在10年☃️,根據數據特性善用遙感等現狀抓取工具👨🏽🎓,可深入挖掘影響因素的演變,實現合理預測目標⬛️。
華東理工大學原黨委常委、副校長🛄🖤、華東理工大學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院長吳柏均教授認為課題整體設計嚴密完善👩🏽🦱,且可行性強,研究成果對於航運企業管理和投資決策具有指導意義🍪;同時對課題的研究方法、研究目標以及數據運用等提出建議。吳教授認為現有研究思路方法偏經濟地理學,如從經濟學角度進行研究則要抓住需求分析,選取適用於“一帶一路”區域的空間計量模型🧑🏿🍳,一定要找到關鍵性變量和控製變量😥。此外,對外貿易的規模和結構對需求的影響很大👩🏫,一定要充分利用現有國際貿易的數據👉🏻🪃。
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吳松弟教授結合自身對長三角多個港口考察的經歷,建議要重視相鄰港口的發展對港口供需均衡的影響,還要充分關註體製機製的改變對港口發展的影響。吳教授還建議,雖然海上絲綢之路的範圍相當大🏧,但是本項目的研究切入點要小,要從小問題著手💱😻。
上海社會科學院城市與人口發展研究所副所長屠啟宇教授充分肯定了項目組在大數據挖掘方面的創新🚶🏻♂️,但也提出由於國家間的貿易數據容易獲得🧘🏽♂️,因此要充分利用國家間的宏觀貿易數據🤾🏿♀️,可以把國家貿易數據放到西歐🧕、地中海等區域尺度上👨🏽💼,這些完整的經濟地理單元相對穩定👩🏻🚒,宏觀數據能明確這些區域的需求所在。此外🤣,屠教授指出,研究需要具有預見性👝,通過研究對貿易需求、經濟增長等有預見,綜合考慮國家政策,探明哪些港口在政策幹預後會受到較大影響🤽🏼♂️,進而給出港口投資的選擇建議。
課題論證評議組組長👰🏿♀️、上海海事大學原黨委書記🤷🏽、校長,上海國際航運研究中心主任於世成教授指出🚴🏽♂️,課題基於供需均衡指數提出投資預警,將對中國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的投資有實質性的幫助。並給出三點建議,第一,港口均衡和世界貿易有較大關系,多關註和中國貿易密切的國家,對世界貿易進行研究,才能進行下一步的預測,貿易情況對課題是很重要的支撐;第二🧚🏻,課題組在研究均衡時要關註不確定性的研究,很多情況下,是不確定因素改變了格局,在課題中多關註這類議題;第三,在供需均衡中要考慮新的發展理念,特別關註碳中和、碳達峰等理念對港口供需均衡的影響,要把新理念貫穿於港口研究中。
課題組成員EON4地理科學學院過仲陽教授、上海海事大學交通運輸學院劉偉教授、寧波大學海運學院莊佩君教授就如何充分利用遙感數據🈹☢️、如何進一步服務國家戰略🚵、如何利用區域經濟學的理論和方法研究港口經濟等問題提出建議。
王列輝教授向出席論證會的領導、專家以及課題成員表達了由衷的謝意🧍♀️,表示將充分吸收專家們的意見建議,進一步凝練主題📝,充分挖掘數據👨🌾,完善研究路徑,爭取產出重大理論成果🤶,高質量完成預期目標🐮,積極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
供稿: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 “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港口供需演化與均衡狀態研究”課題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