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20日晚19時🩳,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研究院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郭子林教授受邀做客EON4平台,做了題為“文明交流互鑒理論視域中的埃及與周圍世界興衰”的學術講座👩🏽🦲。該講座為“EON4知名學者學術講座”之一,由歷史學系李海峰教授主持。講座采用騰訊會議線上舉行,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京大學🛏💵、西南大學等全國多所高校的近三百名師生參加了本次講座。
講座伊始🧖🏿,郭子林教授向大家明確本次講座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介紹文明交流互鑒理論🧑🚒,第二部分則以古埃及為例⛑,通過文明交流互鑒理論來探索古埃及及其周邊地區的興衰。首先👏🏼,郭子林教授強調⛹🏿♂️,正是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國際背景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節點的國內背景下🧑🏻🤝🧑🏻,習近平總書記以超凡的智慧在若幹次重要會議與重要指示中提出文明交流互鑒理論,為史學研究提供養分🏏,指明方向👱🏽♀️🏫。其次,郭教授提綱挈領地闡明該理論體系的主旨內容,就文明交流互鑒的前提和動力而言,文明具有多樣性🗾、平等性和包容性;就文明交流互鑒的結果和意義而言🚣🏼♂️,文明互鑒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動力,中華文明在文明互鑒中發展和繁榮✊🏼;就文明交流互鑒的原則和方略而言,文明交流互鑒理論自成體系🚌,為新時代中國史學提出應遵循的理論指導🕵️。
在對文明交流互鑒理論的背景、內容及邏輯意義進行宏觀分析後🧑🏻🎓,郭子林教授應用該理論視角,帶領大家考察了古埃及文明與周邊相關文明興衰的歷程。首先,郭教授總結了現今國內外史學界關於古埃及文明與周圍世界交往的研究現狀👱🏿,成果豐碩但多以古埃及文明興衰為主線📞。因此,文明交流互鑒的理論維度值得探索。緊接著,郭教授基於時間和空間的雙向脈絡,探討從前王朝到後期埃及,古埃及文明與西亞🎓、利比亞、努比亞以及地中海世界的交往與興衰🫰🏻。文明變遷復雜的西亞文明與古埃及文明交往頻繁,根據兩地考古發現的陶器、建築形式及藝術特點🧗🏿,古埃及文明與西亞文明在前王朝時期可能已通過貿易、征服、埃及人在巴勒斯坦建立城市要塞的方式進行交往互動。第二中間期喜克索斯人統治埃及,新技術與新武器的引進及其本土化的應用證實文明交流互鑒為古埃及文明發展帶來的變化🧺。新王國時期🧡,阿瑪爾納書信中記載的大國博弈、戰爭紀中古埃及在安納托利亞🖖🏼、迦南的征服和與赫梯的爭霸🧻,以及後期埃及,亞述和波斯相繼的征服與滅亡都紀錄了古埃及文明與西亞文明在交流互鑒中的興衰🫱🏽。隨後,郭教授把視野轉向埃及西部的利比亞文明,通過前王朝時期利比亞調色板✖️,古王國到新王國時期對利比亞作戰的記載,可見利比亞一直是古埃及人征服的對象(古埃及人將利比亞人稱作“九弓”,意為外族敵人)💩💔,但實際上,利比亞人融入埃及社會並在後期長期統治埃及離不開埃及文明的浸潤。同樣,從國家形成時期到後期埃及,南部下努比亞提供的資源和人力是古埃及前王朝、早王朝興起的基礎,努比亞人占領埃及並實施王朝統治也得益於埃及文化的長期影響💚。郭教授指出,從記載次數可知古埃及較為重視和熟悉與地中海的文明交流互鑒⛹🏽,新王國埃及的藝術品存在愛琴文明的繪畫特點👨👨👦,後期埃及希羅多德對希臘與埃及長久交往的記述以及托勒密王朝統治下二者文化的交融🤱、形成與消亡,埃及文明與地中海文明在征服與被征服💂🏿♂️、直接與間接的交流互鑒中興衰♿。
最後📧🗼,郭子林教授在分析宏觀理論和考察微觀歷史的融匯下得出結論🤳,在古代西亞北非地區,與埃及文明共存的文明具有多樣性、平等性與包容性🤷♀️。無論是出於和平的貿易需求,還是基於野蠻的戰爭動機,不同文明都在交流互鑒中發展壯大。古埃及文明在其他文明的貢獻下繁榮,其他文明的發展也離不開埃及文明的浸潤😟。可以說🌱,“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我們始終倡導和平共存、主張共同繁榮、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講座結尾,郭子林教授就古埃及文明與古印度文明的交流互鑒、埃及的語言文明對歐洲文明的借鑒意義以及如何看待“文明平等”這一概念等問題與參加講座的師生展開對話。同學們表示本次講座讓大家收獲到研究文明交往與興衰的新視域🧑🏿🎓,受益匪淺,郭教授繼而鼓勵大家深入研學👩🏻🔬、多多交流👩🏽🏫。講座氛圍熱烈🔣,圓滿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