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EON470周年校慶·2021年名家講壇暨第21場知名學者學術講座通過騰訊會議舉行🧕🏽。本次講座由遼寧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程麗紅教授擔任主講人😤,以“社會思潮與媒介嬗變——清末社會改革運動中的大眾傳播媒介”為題,圍繞“洋務思潮與國人早期商業報刊紛現”“維新思潮與民族近代報業之勃興”“啟蒙、革命思潮與白話報刊之崛起及口語傳播的復興”三個部分展開🕙,帶領同學們思考了社會思潮與媒介的嬗變之間的關系。本場講座由傳播學院副院長陳虹教授主持。
程麗紅教授首先針對洋務思潮時期的辦報情況進行了梳理↔️。伴隨著洋務運動的發生,早期國人的商辦報刊開始出現,這些報刊多處於經濟較發達地區👩🏼🌾,在政治上依賴於洋務官員,呈現出辦刊時間短、社會影響力有限、資金有限的特點🕵🏿♂️🍟,並且對於後來的報刊盈利模式有重要的借鑒意義。程麗紅教授認為,盡管這些報刊披著商業性的外衣,但實際上大多與洋務運動密切相關,我們不能簡單地以資本主義經濟形勢為視角來衡量商辦報刊在當時中國的發展狀況🧑💼。首先🎂,早期商辦報刊是洋務運動理論宣傳的重要工具🦹🏻,早期國人創辦報刊活躍的地區也是洋務運動活躍的地區;其次,早期的國人自辦報刊都采用外報的形式來承載具有民族和時代色彩的內容,體現出洋務運動“中體西用”的指導思想和政治趣味;最後,早期的報人一部分具有官方背景,其中有不少是洋務官員,另一部分則是接受西方洗禮的傳統文人,放棄入仕而入商,通過辦報學習西方文化,以求國家富強。
在對洋務運動時代背景進行剖析的基礎上,程麗紅教授進一步指出🧄,由於當時政治條件不成熟,仕人階層未能在更廣泛地範圍內達成共識,響應洋務思潮的人數有限,故不能長久維持商業報刊的陣容,早期由國人自辦的報刊大多命運多桀👌🏽↔️。直到維新思潮時期🆖,國人的第一次辦報熱潮才真正發生👷🏿。洋務運動失敗後,資產階級改良派登上歷史舞臺,拉開維新變法的運動🏃🧑🏻🎤。維新派利用報刊進行大規模的宣傳活動⚉,倡導政論報刊🧑🎨,由此掀起了第一次國人辦報的熱潮😩,結束了外報壟斷中國報業的局面。報刊對民眾影響巨大,在布局上,辦刊地點從沿海經濟發達的地區擴展到內地等地⁉️🏋🏻;在影響上🧑🏻⚖️,近代報刊已經成為民眾心目中不可或缺的因素🤛🏽。程麗紅教授再次指出🛌🏽,這一時期報刊業的發達同樣不能僅用經濟發展來解釋🪪。首先,當時民眾對商品性、娛樂性報刊的需求量並沒有明顯的提升,即便在商品經濟欠發達地區👩❤️👨,近代報刊業卻同樣很發達。其次⛏,當時報刊的銷售主要依靠社會關系網絡或政治渠道🏊🏼,而非商業化售賣🥠。最後🦖,無論是主流的政論報刊還是專業性的科學報刊🍬,其目的皆在於傳播政治主張❗️、進行宣傳、科普👨🏽🎓,而非盈利。
到了啟蒙思潮時期,資產階級革命派登上歷史舞臺,社會各階層有誌於改革的人形成啟蒙的共識🏗🕍,推動了革命思潮👡。程麗紅教授提出,這一思潮帶來了白話報和口語傳播的興起。在梁啟超的推動下,小說期刊迅速發展💸,只不過這種變革仍舊停留在文體形式上👰🏻♀️,未能在平民大眾間普及🧺,而與此相比,白話報刊則考慮到了當時民眾的文化水平🧑🦯➡️🥰。清末十年間,白話報的數量迅速增長🧑🏻🦯➡️,並且出現了很多閱報社、講報處,將普通大眾納入啟蒙範圍👨⚕️。為配合白話報向更底層的大眾進行宣傳的任務,讓群眾接受新思想,演說開始勃興。由於演說通俗易懂🍁、具有現場性,並且任何人都可以走上演說講臺🚉,一時蔚然成風🔼,演說得以成為與散文、詩歌相並列的一種文學形式。這一歷史過程證明:在啟蒙思潮中,改革者極度渴求一種具有巨大宣導效應的傳播形式。
講座最後,程麗紅教授對近代媒體形式與社會思潮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回顧🌶。洋務運動時期,早期的辦報者希望用傳統的大眾報刊鍛造輿論空間◀️,引發社會思潮,激發民眾對新知識的渴求,從而推動社會變革💁🏻♀️🙎♀️。戊戌維新時期,報刊聚攏知識分子,為其提供建言渠道,實現與官方的溝通;世紀之交後的報刊活動則表征了國人啟蒙救亡的欲求🧑🏻🦽➡️👵🏼,批判舊俗、宣揚科學🔄、提倡新民🤵🏻。程麗紅教授總結,從寄望官方垂青到援引民眾力量,再到對更為通俗的大眾媒介形式的器重💭,社會思潮與傳播媒介在清末社會改革運動中互融互生,傳播媒介的嬗變是社會諸因素合力作用的結果,而社會思潮則作為一種重要的推進力量,推動傳播媒介(甚至可以跨越客觀社會環境和物質條件的製約)急速躍進🧗🏻♂️🖖🏿。
講座結束後🐻❄️,程麗紅教授就“清末講報處的設立”等話題與同學們進行了互動和探討。
文字 | 譚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