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下午,華東師大70周年校慶·百場校級學術講座第44場暨大夏書院講壇第35期在學生發展空間302順利舉行。應大夏書院院長、世界歷史研究院執行院長沐濤教授邀請,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北京大學世界環境史研究中心主任包茂紅作為主講嘉賓*️⃣,以“人類世與東亞發展”為主題發表演講🧘🏿♀️🤷♀️。
“人類世”概念的提出
講座伊始👩💼,包茂紅教授就介紹了“人類世”概念的起源,指出“人類世”雖是一個地質學名詞,但已被引入全球環境史研究領域,成為一個有效的分析框架和概念工具📰。人類世概念最早是由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保羅·克魯岑在2000年提出的,用於描述1800年以來主要由人為活動引起的大氣環境發生的劇烈變化,從而使全新世( Holocene )進入到“人類世”(Anthropocene)的新階段🥈。接著🧏🏽♂️🛀,包茂紅教授談到並辨析了有關劃分人類世起點的金釘子和把人類世概念引入環境史後引發的爭議💩。
碳排放與國際博弈
影響全球環境變化的一個關鍵因素是溫室氣體排放問題。東亞作為當今世界經濟發展最快和最具活力的地區,在全球環境變化及其治理進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全球環境變化是一個累積的過程,需要從全球環境史的視角進行分析🌤。就二氧化碳排放而言,根據已有研究,歐洲、北美和日本在1870年以前的全球排放總額中占95%以上🚸,在1938年以前的排放總額中占82%,在1980年代以前的排放總額中占一半多。在當今世界溫室氣體排放中🙋🏿🔀,東亞三國位居世界前十位之列🧑🌾。一方面👹,東亞是全球氣候變暖的參與者🧑🏼💻,另一方面🥎,東亞也通過各種機製成為遏製全球氣候變暖的貢獻者。在人類世,東亞的作用需要從歷史視角進行客觀🗼、全面和辯證的分析🍍。
鋼鐵業與全球環境變化密不可分
在從整體上分析了人類世與東亞發展的關系之後🤕,包茂紅教授還以東亞鋼鐵業發展為例,分析了它的全球環境史意義。他借鑒全球商品鏈和產品的生命周期概念🤜🏿🕵️♂️,仔細分析了從原料開采和進口、加工製造、流通銷售和廢棄或再利用的全過程對不同地域的環境影響,以及不同地域和國家為此而進行的環境治理🦅🏓。從東亞崛起的全球環境史可以看出,全球北方和全球南方雖然存在著差異和鴻溝,但也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脫鉤既不可能,也沒有意義😗。
人類世與東亞發展的前景
人類世不僅僅是一個紀元概念,它還通過把地球系統和社會經濟系統有效連結而成為一個全球環境史研究的新領域。在這個框架中,不但可以反思東亞發展的歷史,還可以期待東亞在未來發揮更加積極、持續的作用🫱🏼。具體而言👊🏽😔,就是把生產者負責原則擴展到全球商品鏈中,進而構建一個更容易被全球接受的東亞模式。
人類發展與環境永遠息息相關👩🏻🏭。在交流環節中,同學們紛紛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疑問和思考,現場氣氛十分活躍。有同學非常細致地就圖表提出疑問:“圖表中1950年地表溫度的凸起是因為什麽📸?”包茂紅教授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工業化國家進入經濟恢復和走向高速發展時期🐢。這一階段的經濟發展大體上主要是由鋼鐵業帶動的,而鋼鐵業是高耗能、高排放的產業,因此出現了1950年左右地表溫度明顯上升的現象。進入1960年代後,產業結構發生變化🧒🏿,重化工業成為主導產業,地表溫度隨之出現變化🕥。對於“環境汙染對人的影響”🤢、“如何看待歐美對亞洲飲食結構變化給環境帶來危害的指責”等問題,包教授都做了耐心細致的解答。通過本場講座🫁,同學們認識到東亞作為當今世界上經濟最活躍的地區在人類世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大家對於人類和環境的關系也有了更為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文 | 李馨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