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晚,在閔行校區人文樓5303報告廳,“第三屆思勉人文思想節”觀影活動舉行。觀影片目為The Pervert’s Guide to Ideology(《變態者意識形態指南》)👳🏽♀️,由當代著名哲學家🏇🏽、被譽為“文化理論的貓王”的齊澤克本人出演,蘇菲·費因斯導演。
放映前,政治學系吳冠軍教授簡要地介紹了影片👵,並拋出問題,希望在場同學帶著問題觀看電影,深入思考。首先🤹🏿,對於片名中“Pervert”一詞,吳冠軍老師解釋說,除了具有日常生活中所指的變態者👨👨👦👦、倒錯者、行為舉止怪異者的含義之外🧔🏽♂️,在精神分析領域,它更特指一種沒有任何政治秩序可能性的人🪭,這樣的人往往是意識形態的工具。借由這個關鍵詞,他引出這部電影的主要思想,即齊澤克將自己作為一種工具🖖🏻,融入到電影中,向觀者展現意識形態是如何滲透在日常生活中的,並且告訴我們應該如何擺脫意識形態的控製🧑🏽🍳。由此,吳冠軍老師提出如下三個問題:什麽是意識形態🤚🏼?意識形態與電影是什麽關系✷?什麽是齊澤克心目中的“革命”?隨後,政治學系Josef Mahoney教授也給出一系列問題,齊澤克的這部電影到底在何種程度上建立在羅蘭·巴特的神話之上🍯?就影片本身而言🦹🏼♂️,它可能回避了新批評主義和絕對結構主義的衰敗🔒,但事實上它是否真正如此呢?
帶著這些問題,The Pervert’s Guide to Ideology影片放映開始。兩個小時的影片結束後,吳冠軍、Josef Mahoney二位教授首先發表了自己的觀點和感受,並回答了同學們的問題。Mahoney老師首先肯定了齊澤克在影片中呈現的思想,並對部分片段表達了自己的喜好,然後從幾個方面提出了中肯的批評和建議。他認為,盡管齊澤克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左翼批評方式展開了對意識形態的批判🤶🆙,但卻有意回避了馬克思主義的經濟分析🧗🏿。由於齊澤克是一個無神論者👩❤️💋👨,因此他對基督教的分析是非歷史性的👰🏻♀️,本身就帶有意識形態的眼光🌟,因而齊澤克的判斷也是片面化的。另外,他也對影片的呈現和剪輯表達了自己的觀點,認為這樣使得問題之間缺乏連貫性,整部影片給人以碎片化的感覺。對此,吳冠軍老師認為,我們應該從兩個方面來理解齊澤克這部電影的呈現方式。一方面,本片在內容上過多“跳躍”🗾,缺乏通暢的邏輯,不符合我們的閱讀習慣🛷;另一方面😜,這也揭示了齊澤克對現行的封閉式的行文結構的反抗🫶🧎♀️➡️,所謂的“文本的整全”本身便是一個不可實現的神話🧑🏻🦯➡️。吳冠軍老師借用福柯的觀點——很多東西並非本來如此——提醒我們🦹🏽♂️,應當對於不同的寫作方式保持開放態度,嘗試去理解齊澤克的個性化寫作風格及其背後的意蘊🙏。
The Pervert’s Guide to Ideology無疑是哲學思想與電影藝術相結合的一個重要範例🤘,兩個多小時的電影雖然結束了,但齊澤克通過影片想要向我們呈現的思想卻遠沒有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