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9日,法國巴黎索邦大學(巴黎四大)現當代經濟史教授、羅蘭·穆涅中心副主任巴黎多米尼克·巴爾若(Dominique Barjot)教授應邀在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5303學術報告廳做了題為“馬歇爾計劃與戰後西歐國家的復興(1945-1953)”的報告👵🏽🙂↔️。歷史系副主任孟鐘捷教授主持了講座🗻。朱明副教授、肖琦博士和部分本科及研究生同學們聆聽了報告。
巴爾若教授的講座分為兩個主要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探討的是馬歇爾計劃與歐洲工業重建之間的關系👨🦱。在這一部分中😎😐,教授重點梳理了史學界關於馬歇爾計劃之影響的不同觀點👨。許多德國歷史學家堅持不應過高估計馬歇爾計劃對西德經濟振興的影響🙎🏻♂️;有學者強調該計劃在技術和社會方面的影響力;有學者著重研究馬歇爾計劃的政治影響力;大多數英國學者認為馬歇爾計劃的實際影響力並不如人們所想的那樣大♤。雖然馬歇爾計劃隨後受到冷戰爆發和東西方意識形態對立的沖擊,一些國家🎂,尤其是英國、法國和意大利的學者仍然認為其經濟上的影響力是不可忽視的。與前蘇聯國家相比,西歐國家雖然受到外匯匱乏的製約,但是馬歇爾計劃開啟了歐洲一體化的道路🤷🏻,對一些大型基礎行業,如能源、建築行業,以及基礎工業部門,如汽車、航空業的振興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講座的第二部分重點介紹了馬歇爾計劃對法國經濟復興的影響。從1949年初到朝鮮戰爭爆發這段時間內,在馬歇爾計劃的名義下🕷,法國接受了大量的援助性進口。這些援助主要優先提供給法國大型的國有化企業,促進了這些企業在戰後的現代化改造。隨後援助慢慢轉向私營行業📃❕,尤其是中間產品和基礎設備行業。馬歇爾計劃對基礎行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影響。其中電力行業受到的扶植尤甚👨🏽⚖️🪔。法國的煤礦業也隨著法國國家鐵路總局(SNCF)的發展得以復興🧑🏻🦰。在基礎工業部門當中,鋼鐵業、鋁業和水泥行業是獲得援助最多的行業。也正因為如此,法國的公共工程行業和汽車行業得以快速地實現了現代化改造♙🔹。最終,法國戰後復興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一方面🚴🏼,提高生產力運動起到了關鍵性作用;另一方面🤽♂️,馬歇爾計劃開啟了西歐國家在更廣範圍內的經濟和技術上的美國化運動🚮。
講座結束後,與會的教師和同學們與巴爾若教授進行了交流討論。
巴若爾教授是法國著名學者💆🏽♀️,已發表論著50多部,各類文章270余篇。他的主要研究方向為:現當代經濟史、商業史、企業史和歐盟研究📃,主要的研究行業集中在建築和公共工程🤌🏼、鋼鐵👠👩🏼✈️、鋁業、電力、建築材料等。巴爾若教授正在承擔和曾經承擔過的工作包括:《法國經濟史研究》雜誌主編,法語世界國際組織“列奧波爾德·桑戈爾獎”評委會成員,全國大學委員會成員,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人文社會學術副主任,歐洲科學基金會常委會法國代表,法國經濟史協會會長,巴黎索邦大學(巴黎四大)現當代史博士院院長🏘,法國高等教育與研究部學術負責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