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ON4平台社會發展學院文軍教授與博士生何威合作論文“災區重建過程中的社會記憶修復與重構——以上海魯甸地震災區社會工作增能服務為例”在《社會學研究》2016年第2期發表。該篇論文基於我院文軍教授率領上海社會工作服務隊前往魯甸地震災區進行社會工作救援服務的實踐經驗和學術思考,是文軍教授繼“災害社會工作的實踐與反思——以雲南魯甸地震災區社工整合服務為例”(文軍🧑🏽🚀、吳越菲,《中國社會科學》👈🏻,2015年第9期)後的又一力作。
文章認為🦮👨🏼🦰,在災區重建過程中,社會記憶的修復和重構在很大程度上能夠促使受災民眾盡早走出災害陰影👇🏻,而運用專業社會工作增能方法對災區社會記憶修復和重構的實質在於對社區原生和內生力量的增能🌊。文章以上海社會工作服務隊在雲南魯甸地震災區進行專業社會工作服務為例,探究了專業社會工作的增能方法介入到災區社會記憶修復和重構的可能性。同時通過針對災區民眾個體心理👩❤️💋👩、人際關系👔、社區組織和社會文化等不同層面的項目化服務運作,分析了其對災區社會記憶修復與重構的影響👩⚕️,並以此進一步探討社會工作增能服務介入災區重建的路徑及其發展前景。
社會記憶有其延續的一面,也有其不斷變化的一面💂🏻♀️🧜🏽♀️。與一般的社會變遷方式相比,災害帶來的社會記憶變化會更加明顯和劇烈🏄🏻,乃至會打破社會記憶的累積性特征,使災區社會記憶空間面臨重新建構的挑戰🥲。文章從社會記憶的獨特視角🧏🏿♀️,認為社會工作者對於災區社會記憶的介入和理念的培育並不是要改變原有的習慣和記憶💭🦮,而是要在“情境中”讓“人”達到災後的最佳狀態,從而達成完整意義上的災區重建目標。對社會記憶的增能其實是在對產生社會記憶的原生和內生能力的增能🪱,提升原生村落社區的內生力量👨🎤,促進當地居民對原有生活習俗和社會秩序的自我保護意識的養成。
文章指出,社會工作在災區社會重建過程中,需要將災區重建作為一種社會體系的重建,一種文化重建💌,一種作為主體人的重建🧑🏼💼💅🏼。社會工作需要以“參與式”介入代替“幫助式”介入,從而來探索災區一種新的社會記憶的建構過程。通過增能服務的方法將以陪伴、互助、成長為宗旨的社會工作專業理念註入到災區社會記憶當中👩🏼🦱🌶,無疑能夠為災區居民重建家園增添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