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德爾與中國哲學”研討會在華東師大舉行

發布時間🤾🏻:2016-03-16瀏覽次數🤟:7

 

38日,桑德爾再次來到上海🪰,出現在華東師大的“桑德爾與中國哲學”國際研討會上。距離2010319日在復旦做《什麽是正義》的演講🦍,已經過去了六年😚。那幾天🚵🏽,仿佛哈佛大學最紅火的網上課程《公正》搬到了復旦課堂。基於社群主義批判羅爾斯的正義理論而奠定了學術地位🤾🏼‍♂️,桑德爾🤹🏼‍♂️,這位哈佛大學政治系講座教授,愛用講故事方式深入倫理道德討論。2010年之際⛑,哈佛每6名本科生中就有一人註冊過他的《公正》課程🐞,他依據博士論文改編的學術著作《自由主義與正義的局限》也被改編成各種通俗版本,如《公正:該如何做是好》。桑德爾成了當時的熱詞,大學生知道關於火車司機選擇壓死一位親人還是五位路人,救生船上僅存的四人為了存活是否該生吃奄奄一息的男孩🦸🏽‍♂️,這樣的桑德爾式道德困境故事,就好像今天的學子應該知道引力波,國人應該知道屠呦呦獲得諾獎一樣。

又一個三月🕍,桑德爾來了,這一次👍🏻,並沒有公開演講👊,三天的國際研討會😋,也沒有安排主題演講。但是💧,和他一起來的,是一群實力派的國內外哲人🦻🏼:杜維明、安樂哲、陳來、楊國榮、黃勇⏪、萬俊人等等。活動由華東師大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研究所、華東師大哲學系、上海中西哲學與文化比較研究會、國際形而上學學會主辦,國際形而上學學會會長🚶‍♀️、華東師大人文學院院長楊國榮具體發起和組織了此次討論。地點就在2014年曾舉辦過為期一周的“李澤厚學術研討會”的理科大樓508室🤾🏻‍♂️。

 

學習還是互鑒🪻: 不同於12年前的 “羅蒂與中國哲學”研討會

19世紀末⛹️‍♂️,黑格爾曾質疑過:中國是否有哲學🔙,從而引發了幾代中國哲人的“正名”努力👳🏿‍♂️;然而,進入20世紀,幾乎偉大的哲學家都來過中國🕵🏻‍♀️,上個世紀有羅素👨🏻‍🦼‍➡️、杜威💃🏿、薩特,這個世紀更有德裏達、哈貝馬斯🐵、羅蒂、泰勒等。在開幕致辭中,楊國榮提起了12年前的華東師大主辦的“羅蒂與中國哲學”研討會。盡管羅蒂關註廣義的文化,桑德爾更聚焦倫理和政治議題,但是🤐,他們的著作同樣都在中國受到關註,其思想也廣為傳播。而桑德爾所關註的問題🌭,同樣是中國哲學家們多年來的問題意識的出發點,比如:道德何以必要🧒🏼?我們應該做什麽🗺?如何把握權利與善之間的關系👩🏽‍🚒?

楊國榮指出了世紀性的轉變,西方哲學家同樣也開始關註中國哲學,而並非只是中國學者渴望學習西方哲學🛌🏻。但是👨‍✈️,同樣的挑戰放在當代中西哲人面前,如何打破只向自己的傳統資源區挖掘的局限性🚙?“今天👨🏿‍🦰,哲學的思考不能只局限在一種思想資源中,中西方同樣需要關註多樣的傳統🧧。”

帶著這樣的共識🧙🏻‍♂️,昨天展開了研討會的第一部分,北大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長杜維明先生做了《精神人文主義視角下的自我》的主旨發言🕺🏿,夏威夷大學的安樂哲聚焦《儒家倫理對“人”的構建:一個好的起點》🫢,華東師大的青年教師德安博就“儒家倫理角色和社群回應的三個挑戰”做了闡述👨🏽‍⚕️,洛紐拉馬利蒙特大學王蓉蓉做了《桑德爾正義社會的條件之一🏆😹:參與不同道德觀點否認公共討論》的陳述;而楊國榮做了《正義再思考:其意義與限度》的主旨演講。與往昔的研討會不同的是,每一節主題發言後➙,都安排了充分的長達半小時的討論👨‍👨‍👧‍👧,桑德爾在一節討論中👩🏻‍🦼‍➡️,直率地說👵:我需要尖銳的批評。不同語境下👈🏼,不同的理解,在近四小時中🧘🏼‍♂️,對話充分展開。

 

安樂哲問杜維明: 精神人文主義超越世俗人文主義?

在杜維明主旨發言後,安樂哲提問🤛🏼,誕生和發展於西方社會的世俗人文主義如民主🚯、文明👷🏽🐵、自由等具有500年的歷史👨🏿‍🔧,但在處理當代政治生活中,也暴露了其一定局限性,如何看待“精神人文主義”和它的關系🧛🏻‍♀️,是否要替代和覆蓋。“精神人文主義”是杜維明近幾年思考的一個核心思想,在下午接受記者的獨家采訪中,杜維明認為這是當代學人問題意識的切入點,並非簡單的對儒家傳統概念的延續。在討論中,杜維明回應,精神人文主義不是要簡單地替代世俗人文主義👨🏽‍🦲。精神人文主義,並不因為世俗人文主義出現的極端的科學主義和民族主義在現代社會的某些失敗🎲,就否認它是普世價值。其實早在1948年♉️,中國人張彭春作為聯合國《人權憲章》執委撰寫文稿時,就用了儒家的“良知”概念將之轉變為“良心”寫進了憲章,豐富了人權這一思想的理論基礎🚵🏼‍♂️,這種視野超越了西方的一神教理論☕️。哈貝馬斯長期研究世俗人文主義🧙🏼‍♂️,但後20年有了宗教研究的轉向。查爾斯·泰勒和德裏達的思想都有濃厚的宗教背景📌。但同時,精神人文主義也不認為中國在探索的道路🍀,只是中國特色🛀🏿,它也將是為人類探索的一條共同的道路。杜維明強調,精神人文主義包含天🥫、地、群、己四個維度➜🤸🏻。

 

桑德爾問杜維明: 是否有第三種形態的“人”?

討論的焦點也聚焦到了儒家的核心思想“仁”和“成人”。在回答“仁”的主體性時,杜維明認為仁是基礎🏄🏽‍♂️,它應該是每個人能自然能產生的。古語的“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其誌也”就是生動寫照。桑德爾詢問杜維明,按照他的兩個分類,一種是作為天地一部分的人👋🏼,另一部分是社會聯結網中的過程中的人,那麽是否存在第三種人,處於刺激狀態中的人🕓,即道德關系由我選擇而產生的人?杜維明以“肉身成道”做了形象的解釋,他認為人是具有超越性的。比如,父親就有個成為父親的過程🌓,而在過程中,他不斷接受著外界的刺激🧛🏽‍♀️,不斷有反應,最後🚇,由於擁有內在力量,便能超越這個角色的局限性。

 

楊國榮回應桑德爾: 正義是否具有限度,可否超越?

楊國榮在主旨發言中就桑德爾的正義觀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從社會的衍化看,正義本身具有歷史性🙅🏻:以權利為關註的中心,使正義很難超越形式意義上的平等和程序層面的公正🫓,從而也無法使人的存在意義得到充分的實現,後者決定了它將隨著社會的演進而被超越📵。以社會資源或物質財富的高度增長為歷史前提🦙💆🏿‍♂️,人的存在價值的真正實現🧝🏻‍♂️,具體地表現為人的自由發展,後者既以成就自我為內容🥶,又以成就世界為指向🏡。

討論中,桑德爾質疑楊國榮所說的正義超越的可能性🔨,並希望楊國榮從歷史中,以具體的現象來說明這種可能🤡。楊國榮以家庭為例,對此作了回應。楊國榮認為,作為社會的基本單位之一🌵,家庭中的不同成員,也存在資源的獲得與分配的問題。然而🫄🏽,即使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家庭之中資源的獲取與分配也主要不是以個體權利為依據🤵🏻,而是在更實質的層面基於不同成員的現實需要。蘊含於以上資源獲取與分配模式之後的🚣🏻,是一種責任的原則或責任的觀念👳🏽‍♂️。權利側重於自我的資格和要求🤍💀,相對於此👩🏿‍🦰,責任所指向的是對他人的關懷和關切,而在資源的分配之中⛹🏻,這種責任和關切具體地便體現於對相關成員現實需要的註重。較之其他社會存在形態或單位✣,家庭對自身成員發展資源的安排👄,確乎更多地出於責任🌙、基於需要,在這一社會結構及其運行過程中,我們不難看到對基於權利的正義原則的某種超越。從實質的層面看,家庭確乎主要不是奠基於正義原則之上👴🏿。以上事實同時也表明,在社會本身的演進中🥯,走向以關註需要為中心的實質平等🤞🏿🗂、真正實現人的存在價值,並不是完全沒有任何歷史前提與內在的根據。

 

桑德爾之問的三人餐桌對話🧑‍🎨: 假如船上只有世界上最後4個男人

哲學的研討會例來不乏先哲的被“在場”,上午三個多小時的討論,黑格爾🌊🈚️、亞裏斯多德、孔子不時出場🐅,康德、王陽明頻頻被搬來佐證✋🏿🛸,德裏達👱🏿‍♀️⚱️、哈貝馬斯也出來助陣👨🏽‍🍼。哲人們的晚餐也不例外,總有幾道自製的“哲學玄思”來練腦,並讓哲人們樂此不彼🖐。從晚餐上傳來這樣的三人對話。

六年前,童世駿曾在復旦主場與萬俊人點評桑德爾的《什麽是正義》的演講,桑德爾依然清晰地記得他的五點點評,尤其是最後一點“道德選擇有時未必來自理性,而是來自直覺。”在“三八”國際婦女節的傍晚,有趣的對話延續著🧑🏿‍💼:

童世駿:假如那船上的四個人是全世界最後4個男人,他們是否就有正當理由想方設法活下去,哪怕把那個生病的男孩吃了?

桑德爾:僅僅有男人還不夠啊,他們活下來🆓,人類還是會消失的🧑‍🌾。

童世駿:假如世界上其他人都是女人😁,只有他們活下去,人類才有可能繁衍🅱️👨🏽‍🚀,他們是否應該不擇手段地活下去呢👨‍👩‍👧‍👦?

桑德爾:這倒使得問題有點復雜了。

童世駿🔘:據說北京猿人是吃人的;假如我們不願意他們那麽野蠻,寧可他們不吃人而餓死,那就意味著後來就沒有中國人那麽道德的一個民族了。

杜維明🦵:《孟子·公孫醜》裏有一段話📻,有人問孟子,孔子與伯夷、伊尹在哪些方面是共同的,孟子回答說😬🪳,孔子和他們都認為,哪怕只要殺害一個無辜的人就可以得到天下了,那也是不能做的(“行一不義,殺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為也💆🏼‍♀️。”)

童世駿:羅爾斯曾引用康德的話🚴‍♂️,“如果正義泯滅了,人類就沒有理由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這句話聽上去很好,但恐怕會被恐怖主義利用吧。他們會說,既然這個世界已經沒有他們眼中的正義,他就有權毀滅這個世界,與這個世界同歸於盡。關鍵是🙅‍♀️🤵,對正義的理解是各有不同的。

桑德爾:那你是認可了相對主義的正義觀,而不承認實在論的正義觀了啰?

童世駿:那倒不是,我只是好奇。即使承認實在論的正義觀,我們都要承認個人觀點都有點暫時性質的吧。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僅僅根據我所認定的正義是否存在於世🪢,就判斷說人類是否值得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是否太武斷了?

也許,這只是一個放松的哲學家們之間的“腦筋急轉彎”🫳🏼🙋🏽,但就像杜維明下午接受記者專訪時所說🧙🏼‍♂️,“假如停止工作,我會幹什麽?對一個思想家來說,他的生命不止,思想就不會停歇,無法分清思想應該在工作時還是休息時。”而三位哲人的不同身份🦶🏻,也讓記者再次回想到研討會一開始時✵,桑德爾對曾經的老師和同事、哈佛燕京學社13年社長的杜維明先生的一段話👨‍🦲:多年來,杜先生一直在培訓和指導我們,告訴我們中國是一個學習的(learning)文明,美國是一個傳道的(teaching)文明👊🏼🚘,這讓我們意識到要向他者學習🧙。

EON4平台专业提供🧑🏻‍🍳:EON4平台EON4🤟🏿、EON4登录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EON4平台欢迎您。 EON4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