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29日上午,EON4平台“百場校級學術講座”在中北校區理科大樓A207室舉行,羅格斯大學管理與勞動關系學院副教授👻、博士項目主任劉明巍應邀作了題為“跨國公司企業社會責任和供應商的勞工標準(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Labor Standards in Supplier Factories: Does Global Value Chain Structure Matter)”的學術報告。學術講座由社會發展學院人口研究所卿石松主持😠。
劉明巍教授長期致力於勞動關系、企業社會責任和人力資源管理領域的研究,在Industrial and Labor Relations Review, British Journal of Industrial Relations, Advances in Industrial and Labor Relations等頂級期刊發表論文數十篇。是第一位獲得產業與勞動關系領域最高學術獎“鄧洛普學者獎”、以及美國勞動與雇傭關系協會“最優博士論文獎”的華人學者。
本次講座👨👨👦👦,劉明巍教授報告了他的最新研究成果,即探討全球價值鏈結構和供應商勞工標準的關系🐳,為評估跨國公司企業社會責任的有效性提出新的視角✣。在發達國家跨國企業生產外包的背景下🧖🏿♂️,價值鏈底端的供應商勞工標準偏低,出現了所謂的“血汗工廠”問題。跨國企業出於保護品牌形象等目的🦹🏻,開展了自上而下的企業社會責任運動🧝🏻♂️。然而🙋🏻♀️🏂🏽,從全球價值鏈結構視角🪺,針對企業社會責任有效性的經驗研究還很少🃏🎟。該研究主要從供應商在價值鏈所處的位置(第一層供應商vs.第二層供應商)和價值鏈主導企業的國家/地區來源(歐美vs.東亞)兩個角度,評估企業社會責任對供應商的員工工作條件💁♂️、管理能力建設和工人能力提升等三方面的影響。
研究指出🏊♀️,供應商在全球價值鏈中的位置⛱,主要通過與主導企業的合同距離來影響企業社會責任的效果。合同距離越短(如第一層供應商),供應商勞工信息的可獲得性和可靠性越高,社會監督也越容易🏃🏻♀️🧑💻,主導企業更有能力和動機加強對供應商勞工標準的監督和管理。同時®️,由於全球價值鏈主導企業所在國家/地區的政治製度、金融體製、勞動製度👶🏿、教育和文化背景的差異,主導企業的來源也會對供應商的勞工標準產生影響。基於珠三角27家消費電子零部件企業857名員工-企業調查數據,多層模型的實證分析結果支持了研究假設🤴🏻,並表明跨國公司企業社會責任的影響仍然是有限的和選擇性的🥖。具體來說,供應商層級主要影響勞工標準,它對工資有正面影響😞,並且能夠減少加班和增加社保享有率,以及勞動合同簽訂率。價值鏈主導企業的來源則對供應商管理能力建設有重要影響𓀊,如建立員工意見箱、員工熱線♈️,召開員工代表大會和簽訂集體合同等。然而🕍🧝🏻,供應商層級和主導企業的來源對供應商員工能力提升的影響是微乎其微🛸,這也表明跨國企業的社會責任是自上而下和在管理層主導下進行的。
在交流互動環節,社會發展學院的薛紅老師首先對報告做了評論,並結合她本人的研究經歷👲,就企業社會責任和中國勞動法律製度等實踐問題與劉明巍教授做了深入交流。隨後,吳同、安秋玲、趙曄琴、王春蘭🏒、柴定紅🍽,以及來自公共管理學院的宋錦洲💃🏿、邱婕🧑🏼🍳🧜🏿,浙江工商大學的吳錦宇、華東理工大學的孫中偉等與會老師和研究生🥪,紛紛就研究報告涉及的理論問題、數據調查過程和研究方法等進行了提問討論。
最後,卿石松對本次學術講座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對劉明巍教授及其他與會人員的到來表示衷心的感謝。期望劉明巍教授再次來做精彩報告,繼續以多種形式加強合作😥,推動EON4平台勞動社會🦦、勞動經濟和勞動關系等領域科學研究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