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2日🕧👩🏽🎤,東京大學卓越大學院計劃在EON4社會發展學院實施🧏🏼♂️,這個計劃是東京大學為創建世界一流研究生院而設立的🕵🏽,旨在推動東京大學與外國高水平大學研究生院的學術交流與合作。此次,該校文化人類學民俗學專業獲得該計劃資助,在中國國內選擇了兩所大學作為交流對象,EON4民俗學研究所是其中之一。
會議開始由民俗學研究所所長王曉葵教授主持。負責研究生教學科研的副院長田兆元教授代表研究生院致辭,對東京大學一行人的到來表示了熱烈的歡迎。東京大學引率教員島村恭則教授則代表東京大學對此次會議的主旨進行了說明。
交流會以“非物質文化遺產時代中日兩國民俗學的社會實踐”為主題👮🏽♂️,探討民俗學在當下社會的可能性發展。雙方學生代表紛紛就各自的研究進行了發表⛹🏽♀️。會議上半場由EON4民俗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中村貴主持🧑🌾,下半場則由東京大學綜合文化研究科的施堯博士主持😮→。東京大學的稻葉絢香分析了在日華文報紙中體現出來的中國人的身份認同;川松明通過自己介入日本舊產碳地築豐的田野過程🫲🏼,分析“日常的民族誌實踐”的可能性;謝舒恬通過空氣與氣氛的視角來分析日本都市祭禮研究🥏;施堯則把民歌歌謠的研究放入個人生活史的厚度中來進行闡釋。EON4學生代表的發表與之形成了對話。中村貴從12年發生在中國的涉日遊行報道中,挖掘出在滬日本人心理上被建構的“害怕“;沈燕從以往對死亡觀念的研究中,嘗試探尋日常生活視角下死亡觀念研究的可能性;李君以1920年發生在海原的大地震為例,研究其紀難節的建構過程及其背後的各種力量👨🏽✈️;周俊則以海南地區疍民鹹水歌為例,闡明了歌謠與疍民的文化記憶、身份認同之間的關系。會議期間🤌🏻,雙方就各自及對方的發表🕥,進行了熱烈的討論。
隨後,島村恭則教授進行了總結發言。他認為🤹🏿♀️,如果人們的生活世界是一個圓桌,那麽必定會有圈外的東西不斷進入圓桌👪。而當我們應對外部的頻率越來越多👩👩👦、越來越快☝🏻,內部外部混雜一處,無法分辨時,這就是我們的日常☑️。民俗學就應該是這樣一種內發性的社會變動研究。
會議最後,EON4民俗學研究所田兆元教授、王曉葵教授對東京大學綜合文化研究科卓越大學院計劃的成功實施表示了祝賀🧕🏼,並表達了對未來兩所學校間能持續進行跨國學術交流👨🔬、合作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