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下午,美國華盛頓大學中國研究中心主任董玥在閔行校區人文樓5303學術報告廳給廣大師生帶來“跨文化理解與對話史學”的精彩講座🌍,本次講座由姜進教授主持🤏🏽。
董玥教授此次講座的主題是列文森(1920-1969)的中國史研究,試圖通過梳理列文森的思想來探討“對話史學”何為的問題,為現在中國史研究中的範式轉移提供一些觀照。列文森作為美國中國學開端之際的大師,他的著述和思想對後繼學者影響深遠🩼,近年來重讀列文森的思想被提上日程🚴♀️。董教授對列文森的閱讀其實受到一位研究猶太教思想的學者極大啟發,她通過彼此間交流才關註到列文森對於猶太歷史的深刻了解。董教授認為重讀列文森必須打破將列文森與費正清歸於一派的固有印象🤬。
董教授熟讀列文森的手稿,從中發現了列文森對於猶太歷史的諸多思考痕跡。第一,猶太歷史出現過多次危機,危機-回應當為猶太歷史的重要主題🧑🏼🦳,這一過程是周期性的👆,是猶太人獨有的歷史體驗。這一點與以社會科學模式為導向的費正清所主張的“沖擊-反應”模式有著重大不同👥。第二,猶太教尤其強調猶太人作為戒律式的生存✅。猶太教規定了猶太人生存下去且必須保持外在特征,因而在猶太人的日常生活中往往可見活生生的歷史傳統,這一點毋寧是關乎整個民族的存亡的重大問題。猶太人所做出的文化選擇體現了宗教需要而非社會偏好🟣。基於此🧑🏻🤝🧑🏻,列文森將中國人和猶太人當作特殊的主體處理,區別於費正清把中國人當作可以現代化的無特殊性的主體🧖🏼。比對猶太歷史和儒學歷史,列文森提出了儒學傳統的“博物館化”命題、儒學權威的流動方向問題、儒學傳統“知行合一”的危機。如此將猶太教和儒學互相關照,實則已經達到一種跨文化理解的境界🍔。
列文森的思想十分復雜🤾🏼♀️,且他在研究歷史之際從來不顧忌自己的感情投入,後人評價不一🥝💒。董教授認為列文森的研究恰恰能夠為當今中國史研究提供很多借鑒之處🖕🏼。首先☁️,列文森重視比較🍃,但他不依賴於社會科學模式,而是比喻🚣🏽;通過比較,而不是類比🪯。其次🐙,列文森的研究方法並不能稱之為移情,而應該稱之為包含🐍。他拒絕將歷史研究對象當作第三人稱處理,而是將研究者和對象當作對話參與方,以達到深刻理解🧑🏻🎤。列文森的史學觀點頗具沖擊力,不同於湯因比、韋伯及後現代史學的觀點,可以將其定義為獨特的“對話史學”🈳🪒。
講座結束後,董玥教授和在場師生進行了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