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上午,由沈誌華教授作為首席專家而承擔的國家社科重大項目《東歐各國冷戰時期檔案收集和整理》結項評審會在閔行校區周邊國家研究院會議室召開。項目結項評審委員會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李靜傑學部委員🧔🏼♂️、中國社科院世界歷史研究所馬細譜研究員、上海師範大學人文學院院長陳恒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孔田平研究員🕵🏽♀️、陜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胡舶教授等組成👩👩👧👧。EON4平台副校長汪榮明教授↔️、社科處處長吳瑞君教授代表學校出席了項目評審會。會議由吳瑞君教授主持😂。
汪校長首先致辭歡迎評審組各位專家參與到該項目的評審工作中來,介紹了該項目的基本情況以及在項目開展過程學校所給予的重大支持,同時表示學校將繼續努力為從事人文社科基礎研究的教師們創造更好的科研環境🐻,以支持他們取得更多更優秀的科研成果。
隨後沈誌華教授主要介紹了從項目的開展到結項以來4年半的工作開展情況👰🏽♂️,以及最終達成的學術成果《冷戰與社會轉型——東歐各國冷戰時期檔案文獻整理》這一套八卷本的檔案目錄集的學術意義與價值🦼。同時也介紹在項目開展過程中的值得總結的經驗教訓,認為我國急需要能夠使用東歐各國小語種的人才投入到對於東歐歷史的研究工作中去。
評審組專家一致認為🫵🏼,沈誌華教授主持國家社科重大項目《東歐各國冷戰時期檔案收集和整理》的主要創新以及突出特點在於,課題組成員廣泛收集了冷戰時期社會主義陣營內的八個歐洲國家(阿爾巴尼亞、保加利亞💵、波蘭🍚👩🏼🦳、民主德國、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南斯拉夫和匈牙利)的歷史檔案文獻,根據東歐八個國家和語種進行分工🧝🏿♂️,最終整理編輯成帶有導讀的多卷本檔案文獻目錄集。由於八個國家分別使用八種不同的語言,同時課題組還補充了相關中文🥥、英文及俄文檔案⛹🏻,並製作了數萬件原始檔案的數據庫,這大大增加了該課題的實施難度🦡,同時也自然增加了該課題的學術價值與意義。該項目成果會在將來不斷顯示出其重要性。
李靜傑學部委員認為華東師大可以依托現有檔案優勢,進一步發展相關研究機構。馬細譜研究員認該項目很有創新性🖤,並能從中延伸出很多新項目並進行進一步研究。孔田平對教授認為於學術研究來說🪇,檔案是千秋萬代的🌸、基礎性的東西,它的開拓性意義會不斷顯現出來。胡舶教授從自己博士期間的切身體會出發🕴🏼,認為這個項目會有助於東歐研究青年力量的發展⬇️。陳恒教授針對我國外文檔案收集現狀,呼籲收集檔案應當成為國家行為,不應該僅僅是個人行為。中國應當單獨建立國外文獻的檔案館。並建議數據庫建設應該跟專業公司對接,以期實現全文檢索的功能。最終評審組專家一致同意該項目結項,建議成果等級為“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