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下午,百場校級學術講座第100場暨馮契智慧講壇第三十六講——“倫理學研究的人類學視角”,在人文樓5303報告廳舉行🙍🏽。中國社科院哲學所研究員👷🏼♂️⚾️、應用倫理學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倫理學會秘書長孫春晨教授擔任主講嘉賓。講座由哲學系教授💣💉、《EON4學報》副主編付長珍主持🌃,哲學系系主任郁振華教授📜、倫理學教研室的老師和相關院系的研究生們約80人參加了報告會📁。
演講圍繞著“倫理人類學”展開,這是近年來孫春晨教授在對當前倫理學研究現狀進行反思的基礎上提出的倫理學研究方法上的重要嘗試。孫教授指出🧎🏻♂️,“倫理人類學”不是意味著一個新的學科,而是倫理學研究方法或範式上的新嘗試,將倫理學與人類學相結合🧜🏻♂️,在倫理學研究中借鑒人類學研究的方法👨🏭,以求得倫理研究和道德實踐上的新的突破📠。
演講中👨🚒🩹,孫教授就人類學的學科特征及其研究方法,倫理學研究為何要與人類學研究相結合,倫理學研究何以可能和人類學研究相結合🏌🏽,以及如何理解“倫理人類學”等方面作了詳細的闡述。
首先👩🏽🚒,孫教授介紹了人類學研究的學科特征和研究方法🏤👨💼。他指出📖,20世紀人文學科研究中存在著“人類學轉向”的現象🎂,即在各種人文學科研究中與人類學研究相結合🧑🦲,並催生了大量新的學科。他指出,人類學研究有兩個基本的立場,一是將文化的多樣性作為研究的出發點,二是重視不同文化生存與發展的歷史及其環境;而在研究方法上🧑🦼➡️,人類學研究也有著獨特的研究方法🦡,一是重視重視田野工作(fieldwork),二是重視文化解釋🙇🏿♀️。
其次,他從規範倫理學與德性倫理學之間的爭論出發🅾️,分析了倫理學研究中存在的普遍性倫理原則和道德規範與道德實踐上的沖突🚙,並由此指出倫理學研究中存在的問題🧑🏼🔧。規範倫理學與德性倫理學之間的分歧,引出兩個令人深思的問題,一是如何研究普遍性倫理原則和道德規範🫀,二是如何看待地方性道德知識。孫教授認為🤷🧜🏻♀️,抽象的研究道德知識和行為規則👮🏽,很難對人類復雜的倫理關系和多樣的道德生活提供充分的解釋和指導,倫理學研究需要借鑒歷史敘事和多元敘事的學術視野🚵🏼♂️;而在當代倫理學研究中🧑🏼🎤,不論是規範倫理學還是德性倫理學對地方性道德知識的關註都不夠✹,而且對地方性道德知識也均缺乏研究立場和研究方法的支持。因此🙎🏽♂️,在倫理學學科中引入新的研究範式,以推進對多樣的倫理文化傳統和地方性道德知識的研究顯得十分必要🤪。
再次🚵🏼♂️,他指出借鑒人類學的方法,對於解決以上倫理學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十分有益,並詳細論述了人類學研究倫理問題的兩個特征👨👨👦。一是研究立場上的非普遍主義,人類學在研究倫理問題時重視不同人群的道德生活經驗,並從中發現處理道德事務的不同路徑⚗️,理解不同倫理文化的差異所在,從而為尋求倫理原則和道德規範的普遍認同提供有價值的文化資源;二是研究方法上的實證主義,這種做法則有助於真正了解地方性的倫理和道德文化👩🏼🎤,真正尊重多樣化的倫理和道德實踐方式🍂。
最後,孫教授指出,倫理人類學是以人類學的範式研究倫理和道德問題🙎🏽♂️,它所研究的對象無一不與人們生活世界中的地方性道德知識相關,這一學科特質表達了其面向生活世界的研究態度👩🏼🌾。講演結束後,與會的老師和同學就講演中的問題與孫教授進行了深入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