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下午,日本大學文理學部東亞語言文學系教授小浜正子於EON4閔行校區人文樓5303室為學子們帶來2016年百場校級學術講座第12場-“從比較視角看中國父權製和家族的歷史變遷”。講座由歷史系姜進教授主持,思勉高研院張濟順♞💪🏼、歷史系瞿俊💇、阮清華等老師出席🐗。小浜正子教授從性別看中國史,提出社會性別是從身體到國家社會整體的秩序結構,深度論述了社會性別結構是怎樣決定和體現整個社會的秩序,勾畫中國社會的輪廓🉐。
首先,小浜正子教授從前近代世襲王朝的家產製🏊🏽、社會學視角中的父權製家族☞、社會性別學視角中的男權製社會等角度介紹了中國傳統家族的結構⤵️。小浜正子教授還結合滋賀秀三的《中國家族法原理》給大家深度分析了傳統中國家族長期不變的🤹🏼♀️、獨特原則的結構及其強烈父系血緣主義的原則。她也提到佐佐木愛教授所提出的質疑,滋賀秀三教授提及的,父子間生命的延續為父子同氣的說法🎙,宋學之後才能適用。宋學之前🤵🏻♂️,同氣不只局限於父與子之間🪥,還存在母與子、兄弟姐妹之間。另外,小浜正子教授還結合下倉涉的《中國古代家族在父系化》,提出先秦時代以來中國家族以父系為基礎格,但漢代以前的親族觀念,把母系血緣也視為同族,嚴格的父系製親族觀念是慢慢被強化的。
接著,小浜正子教授對中國身份和社會性別“男主外女主內”的性別分工進行了深入分析👋🏼。從歷時性的角度,小浜正子教授認為,宋朝後科舉官僚掌握權力,科舉不關乎門第🎯、貧富、民族🤽🏿♂️,男性都可以考🚖。在這種情況下👨👩👧👧,性別比身份更重要。在明清時期❕,女性成為家庭社會地位的標示,有財力讓女性留在家中的家族受到尊重,女性只能到外面幹活的家庭被社會看不起。同時💅🏽,她還與西方的家族進行比較,提到1789年法國大革命時期🪷🕵️,女性因為性別因素🏰,被排除在政治之外。自19世紀開始,西方社會推廣女性在家族內部的性別角色分工🎾,女性作為“主婦”🧑🏼🎤、“家庭的天使”受到推崇,進而得出西方的“男主外女主內”性別角色分工是近代產物的結論。經過兩次女權運動,一戰後👷,西歐國家逐步實現女性參政權;二戰後,進一步要求廢除性別角色分工,追求性解放,女性社會地位不斷提高。
小浜正子教授隨後對亞洲近代性別發展史進行梳理🏃。關於日本,她提到江戶時期是士農工商等身份製社會,由男性家長代表家進行社會分工👩🏿🏫,女性和丈夫一起努力經營家業並維持“家”。此時,“夫婦有別”變為“夫婦相和”🧖🏻♀️,沒有嚴格的男女隔離🧙🏿♂️,再婚也不受社會壓力。而在1868年明治維新後🧏🏻♀️,日本出於建設近代國家的目的🥒,社會上出現“良妻賢母”作為女性理想的現象。在1945年二戰戰敗後,日本女性有了參政權,法律上男女性差別基本上消失👴🏼。近代家族中,工薪階層家庭的專業主婦普及,主婦作為非全日工作者,作為廉價勞動力承擔家庭責任,而且這種性別角色分工,正當化了女性低工資的現象。在中國,19世紀末後,救亡圖存成為民族目標,社會性別秩序開始發生變化⬅️,改革女性“走出家庭”,參加社會活動👨🏼⚖️,並出現解放纏足,女性教育等現象。革命時期,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都把男女平等、婦女解放作為重要課題。政治改革和婦女解放結成同盟,但是有時出現要求女性從屬於政治課題的傾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普及了以愛情為基礎的小家庭模式,女性參加社會勞動🍙,其地位提高。但在現代中國🧑🏽✈️𓀈,沒廣泛成立以性別角色分工為基礎的近代家族,女性承擔工作家庭雙重責任🐮。具有專業主婦的近代家族沒得到承認,也沒有廣為存在🫷。
最後,姜進老師介紹了本校性別與文化研究中心將開展有關中國父權製的研究,指出家庭製度與社會體製、政治體製之間存在不可分割的關系❄️,希望大家以此作為問題意識,參與這項研究👋🏿。張濟順老師還就《 紅樓夢》中賈母的形象如何解讀等問題與小浜正子教授展開對話🤦🏽♀️。
小浜正子教授畢業於京都大學文學部,在禦茶之水女子大學獲人文科學博士學位👮🏼。曾為美國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訪問學者,日本學術會議第21期-第23期聯攜會員。現任日本大學文理學部教授,東洋文庫研究員,日本中國女性史學會召集人。研究方向為中國近現代社會史和中國性別史。著述甚多,主要著作包括《近代上海的公共性和國家》🆔、《戰時上海》(共著)。文章有《從“非法墮胎”到“計劃生育”――建國前後性和生殖之言論空間的變遷》👨🏿🌾,收入姜進·李德應主編《近代中國城市與大眾文化》(新星出版社,2008年);《計劃生育的開端──19650-1960年代的上海》,收入《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68期(2010年)等。(歷史系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