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上午🎎,百場校級講座第16講暨MODO人類學講習堂第21場講座在閔行校區法商南樓508室舉行,此次講座邀請了來自上海大學社會學系的張亦農教授主講🙅🏻,講座由EON4人類學研究所的黃劍波教授主持👩🏻🚒,眾多師生參加了講座。
講座開始,張老師首先探討了自然和文化的概念,在人們的一般認知中自然是客觀的物質存在🫴,而文化是與人有聯系的事物,並且人會對其加以想象和創造。自然與文化到底是什麽👨🏼🔧?是否應該將人的作用加入其中,並把人的互動參與當做自然與文化的界限?自然到底是存在於人的意識之內還是人的意識之外?這一系列問題的提出引起了大家熱烈的討論。電影Zootopia實際上應該翻譯成“動物烏托邦”,其中描述的是一個理想的不存在於現實中的世界🤵🏽,每個動物在這個烏托邦城市中都有著自己的位置💇🏿,看似美好和諧的生活在一起🧏🏼♀️,這部電影能夠激起人們的共鳴原因在於它不僅僅停留在建構一種烏托邦式的理想世界,同時也反襯出我們正常理解下的現實或者是真實世界,同時張老師也指出這種真實是打引號的,但這兩個世界又是如何交流和交融的呢?我們就必須要談到“nature”自然這個概念,電影中以“biology”天性一詞來表現自然,回歸獸性的動物都是具有攻擊性的食肉動物但在此之前都是被文明化了的存在,它所強調的“biology”天性存在與否👩🦳,又是如何界定的,每個人會根據自己的知識和經歷對這個問題產生不同的理解。
張老師進一步將文化與自然的問題從兩個方面進行細化,一是性別,性別有自然性別與社會性別之分,這二者之間界限有十分模糊,但人類學中談論的大多是社會性別。二是是種族,張老師引用德國物理學家和人種學家Johann fredrichblumenbach提出的人種分類學說為例◻️🧘♂️,即“白種人、黃種人、黑種人🥷🏿、棕種人🔸、紅種人”👱🏿♦︎,認為該學說存在一個導向性作用🧑🏿🦱🤞🏽,很多人類研究都是以這個分類為基礎,讓人不由自主去尋找在這五種分類中的定位🪳🚶🏻♀️➡️。在人類學家看來,性別、種族等概念實際上是人類認識天性或自然的一種文化建構,會推動人類去思考何以為人以及人的本質問題。以“AAA”美國人類學學會為例,原本將人類學的學科目標定義為“科學”,後來改為“public understanding”👨🏽🍼,最近又改為“scholarly understanding”👨🏻🏭,可以看出當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設想時🧑🏼,看待事物的角度也會不同🙍🏽♀️。自然本質上是文化建構🦠,只有存在於人的意識之內,人才會認識它。張老師又舉出馬歇爾·薩林斯與夏格農之間的爭論,夏格農認為他研究的南美亞馬遜印第安部落雅那馬莫這個部落社會的暴力是由基因選擇和進化的🍀,而薩林斯則認為暴力基因說是淺薄而且沒有足夠依據的,它直接損害了人類學學科的公信力,這一事例從人性是基因決定還是文化決定的問題回歸到貫穿於本場講座的中心問題:文化還是自然?自然存在於人的意識之內還是意識之外?這些爭論不但是關於人類學的本質以及人類學學科的未來走向的討論🍪,而且是在更大範疇內展示了在當今時代中科學與人文之間的博弈與妥協🫲🏽,對這些概念的反思有益於我們重新認識當代人類學研究的新語境以及人類學者在其中的位置。
講座最後,在座的老師同學們沿著反思路線提出了自己的問題與看法,張老師也都親切地進行了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