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7日,思勉午餐沙龍第95講在閔行校區5303學術報告廳舉行,由日本禦茶水女子大學梁敏玲博士主講“日本中國近世史的研究現狀與學術生態”♌️。沙龍由歷史系李文傑副教授主持,歷史系周健老師👇、思勉高研院張春田老師等約二十位來自各院系的師生參加。
梁博士首先介紹了兩個相關的日本學術概念:“東洋史”和“近世”🕵🏿。在日本,歷史研究被劃分為日本史、東洋史、西洋史三部分。東洋史學科的誕生👉🏻,既有明治時期西方oriental studies傳入的影響📞,也有日本傳統漢學的因素😂。1910年代,東京帝國大學與京都帝國大學都設置了東洋史學科,“東京學派”與“京都學派”隨之產生😶🌫️。東洋史概念的進一步擴大🛩❕,則是“東洋學”、“亞洲學”的視角。“近世”是日本史學界在歷史分期上使用的一個重要概念。關於中國史上的近世,早期的經典說法是內藤湖南及其學生宮崎市定提倡的宋代以降近世說,受馬克思主義史學影響的前田直典主張近世不存在說,近年岸本美緒則提出16-18世紀近世說🎤。
接下來,梁博士闡述了日本史學界關於明清史的幾種傳統🤌🏻🙋🏿:作為普通斷代史的“明代史”註重社會經濟變動的“清代史”和“明清史”、關註滿族特征的“清朝史”和“滿洲史”乃至“大清帝國史”。最後一種傳統,與近年美國學界流行的“新清史”頗有相通之處🐠。這些傳統互相之間也有整合與對話。
梁博士隨後簡要概括了日本中國史學界在二戰後研究興趣的轉移👰🏽♀️。在戰前🤞,主要是通過中國史研究驗證歐洲的“基本規律”👂🏽,尋找中國與歐洲不同的性質。戰後則批判戰前的中國停滯論🧑🏼💻,試圖在中國史中發現“基本規律”。1970年代後,更多的學者開始超越世界歷史有普遍規律的認識,摸索中國特色的發展規律。她以東大東洋史學科的西嶋定生、田中正俊、岸本美緒、山本英史兩代四位著名學者為例,詮釋了這樣的興趣轉移。
最後,梁博士介紹了日本的學術生態與現狀,如本科與研究生教育、學術期刊💁🏻♀️、學會、研究會🚣🏿♂️、學習會,特別是獨具日本特色的“合宿”討論會。周健老師對報告做了點評和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