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25日,美國波士頓學院政治學系教授👳🏿♂️、盧梭研究國際著名學者、英文版盧梭全集(十三卷)主編克裏斯托弗·凱利(Christopher J. Kelly)教授,在閔行校區人文樓5303學術報告廳做客思勉人文講座,做了題為“盧梭論追求幸福”的講座🎤。講座由政治學系主任劉擎教授主持🫡。
傳統上,對盧梭的研究往往集中在《社會契約論》等政治思想方面的內容,對他教育和人生哲學的探討相對較少,凱利教授此次來訪👨🏽🔧🅰️,卻別開生面地挑選了“幸福”作為題目,令人耳目一新。
凱利教授從一個人人都會有的經驗談起:在長途航班上,你是否願意放棄自己的知覺,以便度過難熬的十幾個小時🥡?很自然,我們都想馬上到達目的地或者實現某個目標,中間的過程能省則省。幸福同樣如此,現代人將幸福視作欲望的滿足🧝🏼♀️,欲望得不到滿足則意味著不幸福。盧梭的同時代論敵Maupertuis便認為,在欲望和欲望的滿足之間或多或少存在著過渡🏮,任何人都希望消除這個過渡,以至於“最終人們想活的時間最多只剩下了幾個小時”。所以⇨,人類的生活總體上是悲慘的📜,因為不幸福的時間遠遠超過了幸福的🕺🏽。人們之所以還願意活下去,只是因為可以從娛樂、遊戲、酒精和藥物中獲得安慰🅱️,將他們的心神從日常的痛苦中抽離出來。
盧梭批評了Maupertuis及與其持類似觀點的思想家,但並非簡單地說他們的看法是錯誤的🥿,或者說它們沒有真實地反映出人類的境況🦞,而是說🦹🏼♂️,他們將現在的社會狀況當成了人類的自然本性🟰。就如同批評霍布斯的自然狀態並不“自然”一樣,說人類的境況“必定”是悲慘的,無非是把現在的社會狀況強加給本可以更加自然高貴的人類身上罷了🧞。
凱利教授進一步分析盧梭對幸福的觀點。在盧梭看來☛,追求暫時的抽離和娛樂只會惡化痛苦的體驗,這種痛苦不是人與生俱來的👹,而是現代文明孕育出的結果。為了將來的舒適而工作🫸🏼,將我們導向了未來🍇;為了將自己抽離出日常的沉悶乏味而尋求刺激,卻讓我們遠離了自身。這兩者都把我們的註意力轉向了外在的事物,而忽視了我們的當下和我們自己🧜♀️。如果能把生存就當成是享受和快樂,即便缺乏欲望的滿足🪫,一個人也可以欣然渡過那些“過渡”♿。生活的底色便不再是悲慘,而是幸福。所以,在盧梭這兒👩🏿🏭,獲得幸福的途徑不在於財富🚞、哲學🙍🏻、娛樂和其他種種的刺激,而在於把註意力轉回自身,重新發現自己♧。
講座最後🏄🏻♂️,與會者就相關問題向凱利教授提問,教授一一做了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