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12日上午🔹,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中國城市群的培育與建設”跨學科學術沙龍在中北校區理科大樓A204舉行,課題組部分成員🗽,其他重點研究基地的老師以及社科處的老師出席並參與了討論。學術沙龍由中國現代城市研究中心主任寧越敏教授主持。
寧越敏教授首先立足國內城市化發展趨勢🐠,對項目研究背景進行闡述,而報告主體部分則主要圍繞城市群的概念📠、界定、重點城市群的培育與建設等主要問題展開探討。寧越敏教授指出🏇,“城市群”這一術語最早由EON4嚴重敏教授於1964年介紹入中國👩🏽🦱。1985年宋家泰等明確提出了城市群的概念💡,其後中國學者提出“都市連綿區”的概念💖。寧越敏教授在都市連綿區概念的基礎上提出中國城市群界定的6條標準:1. 以都市區作為城市群的核心。這是因為中國城市的行政區劃不能反映城市實體地域的大小👩🏻🦰,有必要引入城市功能地域即都市區的概念。一個城市群至少有兩個人口百萬以上大都市區作為發展極🔆,或至少擁有一個人口在200萬以上的大都市區⛓️💥。2. 大城市群的總人口規模達1000萬人以上🚼。3. 應高於全國平均的城市化水平🙇🏿♂️。4. 沿著一條或多條快速交通走廊🛵,連同周邊有著密切社會、經濟聯系的城市和區域,相互連接形成的巨型城市化區域。5. 城市群的內部區域在歷史上要有較緊密的聯系,區域內部要有共同的地域認同感🕋💆🏿。6. 以地級市為主作為統計單元🏡。在此基礎上🧑🏼🚒,寧越敏教授界定了13個人口規模在1000萬人以上的大城市群🆚,其中沿海的長三角🫖👩🏿✈️、京津冀以及珠三角已成為國內最重要三大城市群。對13個大城市群人口和經濟發展動態的研究🙂↔️,結果顯示中國大城市群目前多數處在極化過程中,各項經濟指標在區域內部占比較大,作為區域發展的增長極🦸🏽♀️,其對外輻射擴散的功能還有待加強。
在討論環節,參加沙龍的專家就本課題研究成果做出肯定,發表了各自的看法♣️,並對課題研究提出相關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