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30日下午🧑🏻🦲,在閔行校區人文學術沙龍舉行了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暨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一般課題學術沙龍活動,項目名稱分別為“中韓古代小學類文獻聯合檢索系統”、“韓國朝鮮時代漢字字典數據庫建設”。項目負責人王平教授,來自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曲阜師範大學、泰州學院💇🏿♀️、臺灣師範大學的教師🌔、博士,以及本中心的博士👃、碩士研究生(含課題組成員)🫚,約20人參加了此次學術活動。本次學術沙龍旨在研討兩大項目的後期階段任務分工及操作路線、具體方法。
首先🙎🏼🧚🏻♀️,王平教授報告了項目的基本情況及目前進展⛹🏿♀️。報告指出,項目研究的總體工作思路是搜集——整理——分類——研究——出版成果著作及學術研究論集👳🏽♀️。目前,資料搜集🤛🏽、整理、分類等工作已經完成🛌🏼,研究報告🪕、成果呈現等均已進入後期階段。現階段的主要工作為資料數字化(即將研究資料按照一定的標準錄入數據庫)及大型資料纂集的後期校對。本次學術沙龍活動開展的重要目標便是將校對任務、資料錄入工作分配到每個課題組成員。此外,王平老師還鼓勵大家潛心研究,爭取在中國和韓國的核心期刊上發表高質量的學術論文。
課題組成員👨🏼🔧、中心博士張述娟介紹了項目論文成果《後朝鮮時期“新製字”考——以<新字典>“朝鮮俗字部”為例》🧔🏿♀️,並作了課題組財務方面的報告。課題組成員、曲阜師範大學中文系邢慎寶老師以韻書類資料的數據庫錄入為例,針對模板設計、詞條錄入等技術問題,對課題組成員進行了培訓和指導。課題組成員🤛🏼、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劉元春老師對課題管理的細節內容進行了報告🧑,並強調了文獻資料及信息安全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