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25日下午,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韓國傳世漢字字典文獻集成”第二次學術沙龍在上海交通大學閔行校區圖書館主館C220報告廳舉行🧕🏻。共計30余人參加了此次沙龍活動,包括:項目負責人EON4平台中國文字研究與應用中心王平教授📔、子課題負責人韓國慶星大學韓國漢字研究所河永三教授🔑、韓國延世大學李圭甲教授🔚;項目特邀嘉賓延世大學洪允杓教授、釜山大學羅度垣研究員;課題組成員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劉元春老師🏂🏽、泰州學院中文系周玲老師;EON4平台博士生張述娟、林明明;EON4平台碩士生崔智博、安晟秀、徐瓊玉;臺灣師範大學博士生謝念驊以及上海交通大學的研究生等。
沙龍由項目負責人王平教授與項目助理劉元春老師主持。主持人首先介紹了本次沙龍的主要議題及流程📆。之後圍繞“韓國古代漢字字典版本流傳及韓國漢字文化”這一議題,項目特邀嘉賓及子課題負責人依次進行了學術報告𓀐。
洪允杓教授作了題為《韓國漢字教材——<千字文>類蒙書簡述》的學術報告。報告以《千字文》為例,介紹了韓國漢字蒙學教材的整體情況。報告展示的韓國歷史上不同版本👐🏿、書體、語種,以及側重於不同文化內涵的《千字文》⌨️,將極大地豐富中國漢語文字學界的相關研究🫵🏿。洪教授將精心收藏的韓國古代漢字字典文獻善本無償捐贈給課題負責人,這批珍貴資料成為本課題進一步研究的重要支撐。
李圭甲教授的報告題目為《漢字在韓國的使用》。李教授分別從歷時與共時的角度,講述了漢字傳入韓國、目前使用情況、漢字教育機構、政策更革、中韓比較研究等內容。報告特地征引不同時代報紙文獻資料,並專門統計出“韓中漢字使用頻率表(100位)”🐖,為“韓國傳世漢字字典文獻集成”的具體研究🤤,提供了參考和示範🧑🏽🎤。
河永三教授的學術報告《漢字的文化性:兼談中國的文字中心主義》旨在提倡以文化人類學為視角進行漢字研究。河教授以漢字“毒”“禮”“壹”“文”與“言”的來源與含義為例🪽,結合文化人類學的相關資料,逐一探源,深入辨析,進而揭示了漢字的文化性特征。河教授通過中西比較♛,從理論構架及具體個案兩個層次入手🧝🏽♀️,指導課題組成員在下一步研究中應當借鑒跨學科的研究理念和方法👱🏿♀️。
課題組成員分別就各自研究中遇到的難題向講座專家提問。專家及在場師生進行了的解惑🧎🏻♀️、答疑與互動。例如課題組成員✸、博士生張述娟所提問的韓國《譯語類解》詞書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的問題,河永三教授提出了中肯的建議。其他幾位教授的解答🛶,也同樣對課題組現階段研究的瓶頸起到了很好的消釋作用🔶➜。
此次學術沙龍活動,與會專家們不但帶來了精彩學術講座,而且還對課題組的研究思路給予了肯定,並提出了諸多建議💂🏿,同時還贈與了珍貴的研究資料,這些都將推動項目更好地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