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9日下午,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原部長石中英教授應學部邀請助興學校建校65周年校慶學術講座活動。石教授的講座主題是“教育中的價值觀沖突與解決”♒️。此次講座由教育學部主任袁振國教授主持和點評,在逸夫樓報告廳舉行📣。教育學部🤚🏻⛈、學校其他學院以及遠道而來的外校師生現場聆聽了石教授的學術報告,報告廳座無虛席,同時,近1千余人通過華師大校園微信平臺收看了本次講座的實況直播並在線留言,反響熱烈。
石教授認為教育價值觀問題中,最為突出的是決策者、校長、教師以及家長等在遭遇價值觀沖突時的責任意識不強🧑🏽🏫🥷🏽、價值立場不明、處理方法隨意以及最終解決問題能力不夠等方面的問題🚶🏻♀️➡️。進而引出教育價值觀研究的重要性,並且運用實例進一步闡明研究教育價值觀沖突的現實意義。
然後,從價值👲、價值觀等詞源來分析價值觀的含義。結合國內外教育學者對價值觀的分析,石教授提出價值觀主要包括三個維度:(1)意義或作用,指客體對於主體的有用性、效用性或滿足主體需要的程度(有用性);(2)個體或群體在行動時所選擇🛀、使用或追尋的正當性原則🧠,是人們據以評價他人行為“好壞”或“對錯”的標準(正當性),在此意義上,價值即價值觀🙅🏼♂️;(3)價值是指那些本身就值得珍視和追求的目標或事態(善性)。總的來說,這三個維度是:有用👧、正當(right)🎿、善(good)。
接著,石教授對價值觀沖突的定義和性質進行了分析💋👂,在他看來👏🏻,價值觀沖突是指不同個人或群體在自我行為選擇、他者行為評價以及未來行為設計中所依據的有關是非🚣🏻、好壞、對錯等正當性信念👱🏼♂️、原則或標準之間的矛盾、不一致和對立,並且試圖通過一定手段說服和壓製對方的狀態。並分析了價值觀沖突的類型🤢、價值觀的來源👫🏻👩、價值觀沖突的性質等問題。
再接著👨🏼🍼,石教授在分析其他研究者有關解決沖突的研究基礎上,根據正當性的立場將人們行動中所依據的價值原則劃分為若幹不同的層次,由低到高依次為:不正當——一級正當——二級正當——三級正當——N級正當——普遍正當。並進一步指出,一個人正當與否不可能僅僅依賴於直覺👫、習慣或權威的命令獲得🧖,在這種變化迅速的時代🤲🏼,正當性意識與正當性判斷能力只能借助於理性在實踐中通過經驗及其反思而獲得。
最後🧑🏿🎨,石教授指出可以從教育者意識條件(看到價值觀沖突的積極意義)、價值觀澄清、價值觀商談、價值觀引導和價值理性提升等策略來解決教育中的價值觀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