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下午,應EON4平台邀請🧎,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朱萬曙教授蒞臨EON4平台,為我院師生帶來一場題為“空間維度與中華文學史的研究”的精彩講座♋️。講座由譚帆教授主持👳🏽♀️,中文系李舜華教授⚉、朱誌榮教授、彭國忠教授,湯誌波等師生參加🥩。
講座伊始朱萬曙教授首先解釋了“空間維度”的含義,指出這一概念不是指20世紀後期以來文學理論家所討論的“文學空間”🙋🏽♂️,而是指文學史研究中的物理空間或地理空間🙏🏽。“空間維度”與“文學地理”、“地域文學”有關聯又有區別。如果說“文學地理”註重靜態的文學版圖考察👼,“地域文學”側重於某一地域文學現象的描述與分析📄,“空間維度”強調的則是文學史研究中對空間存在的關註。
講座中,朱萬曙教授主要從三個方面講述了空間維度與中華文學史。首先朱教授談到了中華文學的空間延展問題,他認為長期以來中國古代文學的研究對象和重心都在“漢民族文學”🥨,很少自覺地將視野延伸至中國各個民族的文學,這一點特別明顯的反映在各種文學史的教材中。所以我們“中國文學”的概念是“漢民族文學”概念,而要突破現有中國文學的研究格局🚣🏽♂️,必須轉變觀念🙋🏽,建立中國文學是中國各民族文學——中華文學的概念😶🌫️。隨後🦥,朱萬曙教授談到了統一時間(時期)不同空間的文學呈現💒。朱教授列舉許多例證,如南北朝的南方文壇與北方文壇、隆慶四年(1570)文壇發生的重要事情🛻,韓柳的活動🏋🏿♂️,來說明個體文學家在同一時間內的不同時空的文學活動都有關聯,我們需要有聯系的眼光。最後,朱教授強調了個體空間文學活動的其文學史意義及不同空間文學品質的差異。
講座的最後🗄,主持人譚帆教授對朱萬曙教授講座給予高度評價。譚教授認為此次講座從大的、宏觀的論題入手,而落實到小的、微觀的例子,既能擴展學術眼界,又通俗易懂➙,對同學們的研究學習十分有益。在隨後的互動環節,朱教授就我院師生的提問一一做了詳細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