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7日下午🦸🏽♀️,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納德維教授在中北校區地理樓301會議室進行了題為“地方聚集、全球價值鏈和企業社會責任👐🏼:我們從新生力量中學到什麽”的講座🤠。
納德維教授是主要專註於貿易和產業發展的政治經濟學家👨🏻🦰,研究範圍包括產業聚集、全球價值鏈和生產鏈,國際標準🧚♂️,企業社會責任以及產業升級。
在本場講座中,納德維教授首先陳述了他的研究脈絡🧚🏽♂️:從1991年開始關註產業聚集👩🦯➡️,中小型企業怎樣在全球市場中競爭☝️;1997年起研究全球價值鏈,以及其對全球生產以及地方製造商的影響;1998年起研究全球生產中的勞工標準🫖,比如對勞動力和勞工標準的控製可能的影響是什麽🙉👨🏼🏫;2005年起研究全球生產網絡,及其是怎樣受到製度語境和空間性的影響;2010年起對國際上日益崛起的新生力量開始了研究,比如公共的和私人的因素如何在這些國家中塑造“遊戲規則”🦘。
接下來,納德維教授以歷史的視角回顧了產業聚集在全球發展的情況🫖,從19世紀的英國說到20世紀的美國👸🏽,再說到當今的印度、巴西和中國,教授用清晰的語言🌋,借助圖形展示,提出了產業聚集產生的原因和導致的結果💫,並通過矽谷🧙🏿♀️、深圳🔷🚶🏻♂️➡️、浦東等產業聚集的真實案例進一步闡述了“產業聚集無處不在”的觀點🧙🏼♀️。
沿著教授的研究脈絡🍏🦢,全球價值鏈的出現對產業如何在多元而相互隔離的區域組織起來的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𓀉。地方產業聚集通過“全球買手”與國際市場聯結起來,且受到全球領先企業(lead firms)的管控🐈⬛🙇🏿,由此產生了對地方產業升級、價值創造和工人三方面的後果🚣🏼♂️,領先企業主要從這幾個方面進行管理:質量🏹、交貨時間、價格、對勞工和環境標準的遵從💵。在進入國際市場的同時,聚集的地方產業面臨許多來自社會的挑戰,一個重要的方面便是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簡稱CSR)。納德維教授在已有文獻的基礎上提出了四個研究問題:誰控製著這些標準𓀏?誰設定的這些標準🧑🎨?誰來監管?若不服從將會面臨怎樣的製裁🍪?緊接著,納德維教授將和社會學系薛紅博士共同參與的全球足球製造業的研究作為一個案例,來講述產業聚集、全球價值鏈和標準三者的運作關系,其中以中國、印度和巴基斯坦三國作為田野,得出的結論是:(1)勞動標準影響價值鏈管理和生產地;(2)遵從勞動標準雖然必要但對於形成競爭力的基礎來說仍然不夠;(3)產品升級和技術革新具有重要意義;(4)對南亞國家可能的影響是產業升級、買家對中國的依賴以及中國上漲的勞動力成本和資本轉向🔣。但納德維教授認為,現有的文獻並沒有考慮到體製環境的影響,比如規則、規範、國家的調控措施以及來自公民社會的約束❄️😟。
鑒於此🤵🏽🕳,納德維教授最新的這一篇對於全球化中新興力量的研究⏳,將關照到這些曾被忽略的因素。“崛起的力量”一詞在2012年被英國國家經濟和社會研究會(ESRC)定義為“他們的出現挑戰了之前經合組織國家的統治地位,並且將在競爭條件、全球統治以及國際關系方面帶來一種變化”🏤。納德維教授選擇了中國🕋、印度和巴西這三個著名的新興崛起力量,這體現在他們的經濟增長、收入提高🌧、中產階級和全球性企業的出現以及投資和資本的流動。這篇文章的核心問題是:這些崛起的力量是怎樣挑戰(改變)貿易規則的?重心放在國家(State)、企業(Firms)和公民社會(Civil Society)這三個方面👰🏽♂️。納德維教授通過比較研究發現🌘,三個崛起國家是非常不同的😧。國家執行勞動規定的能力不盡相同:在巴西,國家的力量很強大;而在印度🚗,國家力量很弱;中國處於中間。社會對於勞動和可持續性的要求也有很大差異:巴西有著強大國家力量的歷史,印度對於社會契約的型塑影響有限,而在中國🧜🏽♂️,中央政府想要推廣勞動和環境規定,並且地方政府也有多樣化的實踐,然而在消費者中卻未形成倫理的或是可持續性規範的共識。
這次講座不僅讓在座的師生對於“產業聚集🍦🪯、全球價值鏈和企業社會責任”有了更深入的認識😹,也給在場的師生帶來許多開展所在學科研究的啟發🏀。
本場講座由城市與區域科學學院副院長騰堂偉副教授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