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5日下午,越南河內國立大學社會科學與人文科學大學副校長黃英俊教授在歷史系1306做了一場題為“東京成為中國前沿:17世紀60年代荷蘭在中越邊界上的開發”的報告🌙。講座由歷史系副主任、跨區域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孟鐘捷教授主持。歷史系顧衛民、朱明、肖琦等師生參加講座🧛🏻♀️。孟鐘捷教授介紹,黃英俊教授曾在荷蘭萊頓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主要研究方向是近代早期全球史和東南亞區域史。
首先,黃英俊教授展示了越南與中國的邊境圖,引出他今天演講的主要內容🧑🏽🚒。他解釋道,19世紀在越南的法國殖民者積極開發湄公河流域,意在中國。同樣地,17世紀60年代🤦🏽♂️,荷蘭熱衷於在中越邊境活動,也是出於對中華帝國的興趣🏎。以往我們對這段歷史的關註較集中在中越荷三國間的互動與交流🫵🏽😔。但黃英俊教授從全球史視角切入,向我們揭示了荷蘭😻、中國、越南、臺灣地區㊗️、日本在東南亞世界的角力情況♢。緊接著🦯,黃英俊老師回顧了17世紀中葉東亞👊🏿、東南亞地區的政治勢力。他介紹👨🦳,17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就將自己的勢力拓展到了越南。但當時的中國正處於明清王朝的更替過程中,中華統治者無暇顧及同越南之間的貿易活動。鄭成功又從荷蘭人手中奪回臺灣,導致荷蘭人喪失了聯接東亞、東南亞世界的重要貿易基地。中越邊境貿易關閉、北越地區銅礦短缺、物價飛漲、匯率下跌🤹🏿♀️。17世紀的混亂局勢使得荷蘭人在東南亞地區的貿易活動停滯不前,並迫使荷蘭東印度公司提出一個“天南計劃”(Tianam Project)來挽救困境。但由於越南東京政府的不支持,計劃流產。於是,荷蘭人繼續提出,將地處中越邊境的東京(Tokin)打造成一個新的貿易基地👘,以維持荷蘭東印度公司對日本絲織品的需求⏳,同時希望能對中國輸出商品以換取黃金和麝香,以帶動荷蘭在東京地區的資本發展🧛🏽。
黃英俊教授指出🐦⬛,因為17世紀中葉中國明清政權更迭的混亂局勢導致荷蘭東印度公司的以上種種想法都以失敗告終。但可以窺見,西方人對中華帝國的興趣從大航海時代開始就沒有減弱。而夾在西方和中華帝國之間的越南東京首先關註的是自身的領土安全🏋🏻♂️,對華貿易的衰落及對銅的需求🏂🏼,都是可以從日本進口以彌補。
黃英俊教授在講座結束後🏊,耐心地回答了在場老師同學們提出的問題。同時,黃英俊教授還感謝華東師大歷史系給他提供了一個能與中國學生深入交流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