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30日下午,百場校級學術講座第114場“《滄浪詩話》的隱喻系統和詩學旨趣新論 ”在中北校區國際漢語教學樓118室舉行🙆🏿♂️,主講人為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中文系周裕鍇教授,講座由對外漢語學院成瑋副教授主持。
周老師由禪宗角度,對嚴羽《滄浪詩話》的“以禪喻詩”與詩學宗旨作出了全新解讀🖤,主要觀點如下🔏:
(1)嚴羽借助禪宗比喻,建構了一個形而上的詩歌等級製,包含第一義之悟、第二義👨❤️👨、第三義乃至野狐外道⚇,共四個層級🏄🏿♂️。
(2)嚴羽以臨濟宗喻“第一義之悟”🦪,以曹洞宗喻“第二義之悟”。依照此說,臨濟與曹洞兩宗有高下之分。清人馮班等就此提出批評,甚至懷疑嚴羽是否真懂禪宗🥃。然而回到當時語境💜,臨濟宗的大慧宗杲等人,常激烈攻擊曹洞宗,而嚴羽比較認同宗杲。站在他的禪學立場,臨濟確實高於曹洞,此喻並非無知妄言🏃🏻➡️。
(3)嚴羽說的詩有別材、別趣☞,是取禪宗自許的“教外別傳”為喻。他所批判的“以文字為詩,以才學為詩✫,以議論為詩”,逐一對應於《五燈會元》卷一所載🎀🐟,世尊付囑迦葉尊者的“不立文字”🤹🏿、“實相無相”、“微妙法門”。由這一認識出發,可對嚴羽若幹以前被認為倡導沖淡空靈詩風的說法🏰,作出不同詮釋。例如他所說“興趣”,其實指一種感興的趣味;所說“羚羊掛角🧑🏻🍼,無跡可求”,其實指語言文字在表意方面的澄明性。凡此與神韻詩學,均不存在必然聯系🦎。
演講後,對外漢語學院師生與周老師👷🏼♂️,就嚴羽的詩歌思想與創作是否對稱、嚴羽是否可能及時讀到同時代成書的《五燈會元》👨🏿🎨、詩歌語言的澄明性是否相對的等等問題,展開積極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