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7日下午🙍🏿♀️,美國南加州大學哲學系系主任Scott Soames(索姆斯)教授在閔行校區人文樓5303學術報告廳做了一場精彩的思勉人文講座“什麽是真理、表征和意義”。本次講座由哲學系何靜副教授主持,宗德生教授、張留華教授、郁鋒博士以及眾多學生參加了講座🤰。
Scott Soames教授擅長語言哲學以及分析哲學史,他以對克裏普克語言哲學思想的辯護和發展🕵️♂️、對二維語義學的批判以及兩卷本的《20世紀哲學分析》而聞名學界👩🏼🏫。在本次講座中,索姆斯教授以命題、真理、表征、和意義為核心概念🪽,梳理並闡述了分析哲學史上具有代表性的觀點🙎🏽♀️,並基於“可能世界語義學”理論對他所提出的新的見解進行了辯護。索姆斯教授認為💂🏽,關於什麽是真理、表征和意義的問題🏫,一直以來都是哲學分析傳統中的核心問題🍂。但是🧎🏻➡️,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卻一直困難重重。弗雷格提出了一種以命題為核心的形式語言,以彌補日常語言的模糊性及其無法進行嚴密推理的缺陷🧴🪡。而對於維特根斯坦而言,哲學的主要任務就是要對表征性思維和語言的本質進行認識。而所謂的“命題”就是行動者的斷言🫲🏻、信念及知識;是心智狀態的內容;是句子的意義;同時也是真理和謬誤的主要承擔者。因此,要理解思維和語言,就必須首先要理解命題。索姆斯教授認為📅,盡管維特根斯坦已經認識到,對句子的運用就是某種表征性的認知行動👳🏿♀️,但是他的策略沒有取得成功。而後面的研究者們,如卡爾納普📠、奎因👷🏽♂️🙆♂️、戴維森🌆🛶、萊爾和斯特勞森等,也沒有能夠沿著這條進路走下去。
索姆斯教授進一步提出,基於模態邏輯基礎的可能世界語義理論對解決傳統分析哲學中關於命題🥢、意義與表征問題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命題並不是一系列可能世界狀態的集合,而是行動者在使用句子的時候、在對事物進行感知、思考和認知的時候,以某種特定的方式對物體進行表征的認知行動類型。例如🫲,當我們感知到或想到B是紅色的時候,意味著我的確將B表征為紅色。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對一種存在🛏、這種存在所具有的特征以及某種特定的行為類型進行了識別🚣🏽♂️。從這個意義上說☺️,命題就是某種將B表征為紅色的行動類型。並且,該命題為真👎🏼,當且僅當主體準確地對B進行了表征🧑🧒🧒。索姆斯教授提出,這種對命題的創新性解讀令那些在表征上相同,但在認知上卻不同的命題獲得了解釋。
報告結束後,索姆斯教授與在座的聽眾進行了充分地交流。現場氣氛十分活躍☂️,老師和同學們爭相提問,索姆斯教授則逐一耐心地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