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上午,全國教科青年課題組在江蘇南京調研時👩🚒,於南京大學知行樓一樓會議廳舉行了課題中期沙龍。本次學術沙龍由課題組成員南京師範大學喬雪峰博士主持,邀請了教師教育研究領域資深學者盧乃桂教授👮💏、馬雲鵬教授、操太聖教授等人參與。
首先課題主持人沈偉博士對課題進展情況進行了簡單介紹🦥。在過去的半年裏,課題組完成了教育質量標準的國際比較研究🐲,上海、武漢兩地的數據搜集。對兩地城區🫠、郊區🧏、城郊結合部的學校質量監控🔵、教師課堂教學評估進行了系統的分析,基本完成了三級指標的內涵界定。同時質性數據的挖掘進一步顯示指標的建構不是一蹴而就的,指標背後的“動態結構”才是關鍵所在。揭示了這一動態機製🧚🏿♀️,有助於促進城鄉教育質量均衡。故課題組進一步聚焦到指標中的一個維度“教師專業發展”🫷🏽🗳,來看教師的能量如何在不同區域內發揮👨👩👧👦、擴散🪗。此議題恰好也對應了政策導向的“教師輪崗”。沈偉博士以上海S區和J區教師流動為個案,分析其所依賴的政策工具(財政型工具、權威型工具、組織型工具🏢、信息型工具)的實施效果🏧,研究發現能夠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提升其能量的是基於網絡結構的柔性交流機製𓀑🏕。這一機製中需要的是多途並舉的治理工具(蘊含“能量建設”與“激勵”功能),而非單一的政策工具🥕。
其次,課題組成員喬雪峰博士結合江蘇南京四校的調研,分析了不同學校之間的互動方式,對“網絡”中的結點關系進行了意義賦予🤽🏽♂️。最終也發現只有基於“專業需求導向”的社群流動,才可能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在平行對話的社群結構中🚵🏻♀️,教師能夠更好的理解有效教學的特征🪧,並根據班級學生情境做主動的調試👱🏽♂️;在權威導向的層級結構中,教師更傾向於復製-粘貼的方式對待知識的遷移👩🏻🍼🤾🏼。
綜合課題組成員的報告,盧乃桂教授勾勒出教師能量發揮的路徑圖👩💻。啟發課題組成員從Amartya Sen的Capability Approach去看教師的能量發揮。如何看待功能(function),看待可遷移的能力,以及教師本體的狀態與所處的環境。操太聖教授也指出有必要去挖掘指標背後的動態生成機製,但不能局限於教師一個觀測點上💇🏽。就教師的能力發揮而言,還要視乎於其主體流動的目的和價值訴求。教師輪崗政策只是背景之一,市場驅動的教師流動則是分化城鄉師資的主要動因🚴,對此的製衡機製如何兼顧個人的選擇權,可做進一步思考。
課題組成員綜合各位專家的建議,計劃在後續研究中,從校際、區域之內、區域之間的互動過程多方位探究指標生成與遷移的動態機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