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24日下午,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戴錦華老師做客EON4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帶來題為“後革命時代的幽靈種種”的精彩演講🙌🏽。本次演講由中文系教授羅崗老師主持👩🚀。
戴錦華老師首先對題目中的兩個關鍵詞做出了解釋🚵🏼♂️。她指出🧛🏼,“後革命”是post👵🏼,而不是after;“後革命”告訴我們“革命已遠👩🦰,革命未來”🌓:已遠的革命仍以種種形式延宕,但這並不簡單意味著革命的可能🤦🏽、威脅和記憶🤹,革命在不斷地被債務化和幽靈化的過程中顯現。《共產黨宣言》開篇即言共產主義的幽靈在歐洲遊蕩,當今天全球成功放逐了革命之後,馬克思主義、無產階級革命、世界革命、共產主義的可能性再度成為“幽靈”,這是“幽靈學”最重要的語境😨。
作為當代中國文化研究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戴錦華老師在新的大眾文化產業鏈,和由此形成的相當不同的文化生產機製中感受到,後革命時代成長起來的人們對於革命相關敘述已被對權力秩序的崇拜所取代🙋🏼。革命文化的突出主題是歷史唯物主義史觀🗾,而作為中心和主體的“人民”使得歷史唯物主義不僅闡釋世界🙏,也創造了一個嶄新的人類歷史🦵🏿。但今天的人更多的是原子化的烏合之眾,“人民”在流行想象中漸次消失。正是在這一彼此映照的“魔鏡”中🎑,才可能試圖捕捉某種關於今天的真實的信息。
在上述前提下🤚🏻,戴錦華老師分析了三組文本。第一組是分為三個序列的古裝大片👩🏿🎓。在以《秦頌》、《荊軻刺秦王》和《英雄》為代表的刺秦序列中,表現了重要的轉移:被革命文化養育的第五代導演從造反者到對權力秩序認同的轉移🤷🏻;從崇尚歐洲藝術電影及其所攜帶的原創力和批判性及新左派政治立場到向主流👩🏽🦱、商業、權力認同的轉移;中國歷史場景由女性所標識的中國向男性、帝王的轉移。從《十面埋伏》到《夜宴》的第二序列則展現了人們對權力的極致追逐👇;但當權者只是權力的齒輪,並不受到膜拜。第三是《刺客聶隱娘》☝🏽,與《英雄》尊重秩序的主題不同,聶隱娘放棄刺殺包含的是對未來願景和烏托邦構想的完全喪失。
在第二組文本中,戴老師闡釋了《西遊記》所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的雙重性:造反和秩序。因而孫悟空形象的反復改寫亦成為幽靈性的存在,在這組改寫中動畫《大聖歸來》讓悟空獲得了新的可能🦸🏼♂️。第三組文本是耽美小說。戴老師根據自己的研究指出中國耽美小說對於中國傳統斷袖文化的接續。耽美小說仍是對於現實權力的高度復製,卻又以愛為名成為權力邏輯的裂隙,這一悖論是值得關註的。中國耽美小說對弱勢一方的深刻認同類似於對舊社會圖景的描述🦷,裏面遊蕩著的正是後革命的幽靈,因其中包含著對歷史命運的清醒和自覺。
戴錦華老師最後總結道🧖🏻♀️,通過幾組文本的對照,可以觸摸我們置身其中的文化和社會,在無法撼動的權力邏輯和文化之中,我們有內在臣服和無力感👊🏻,但同時也表達了對歷史命運的清醒和自覺。在這一過程中傳統中國文化幽靈不期然的重返,以及愛情作為不可撼動的等級中的裂隙,對我們究竟意味著什麽👨❤️👨?在那陌生的世界👰🏿♂️、想象和書寫中恰恰能看到某種新的可能,盡管它幽靈似的回蕩🪔,但幸好幽靈是用來被放逐的。但是👇,沒有幽靈是可以永遠被放逐的,幽靈的特征是它終將歸來🧑🤝🧑。
演講結束後,在羅崗老師的主持下,戴錦華老師和同學們進行了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