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場校級學術講座:高建平談“藝術即‘事件’”

發布時間🍛☔️:2017-04-07瀏覽次數:34

  

311日下午,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國際美學協會會長高建平教授在閔行校區文史樓4330進行了題為“藝術即‘事件’”的學術講座。

高教授先從自己對學界一直在討論的五個話題的思考和批判談起🧒🏿。第一個問題,藝術是在物還是在心🤞?傳統的認識是藝術的呈現源於物,包括事物、動作👩🏽‍✈️、聲音等等,系聯著古希臘的模仿說、再現說🧏🏿‍♀️;而自克羅齊的表現說和杜威的經驗說提出以來💁🏻‍♀️,藝術走向對物的反叛,表現說一度甚囂塵上;索緒爾之後🚙,人們借助符號✈️,看到了克服心與物對立的二元關系的可能性,藝術成為物與心的凝結與構造。高建平教授認為物與心之間是並行的⏬,有聯系的,主張將符號放入歷史,營造一種開放的結構。藝術作為一種傳達方式💇🏿‍♂️,在起源時,包括傳達者☃️、接受者在內的各要素都在場🚵🏿‍♂️,此時👁,藝術能被接受,借用托爾斯泰的說法“藝術是喚起心中另自己感動的東西🚣🏻,用語言💁🏿‍♂️、文字🏊🏼‍♂️🪳、聲音再現出來。”而媒體出現後,文字、印刷讓意圖🧘🏻‍♀️、意義和意味三分🧪,且這種三分被批評家強化,這種情況下👲,增大了意義表達的不透明性,雖然誤解度變大了🏌🏽,但藝術傳達的目的仍然沒有改變。這就直接引向了高建平教授提出的第三個問題和第四個問題——二次創作和傳達的私人性與公共性問題。傳達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因為轉述問題的存在可能使傳達指向不同的終點。文學、音樂、戲劇這些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中都存在著二次創作的問題👷🏽‍♀️🚟,我們不禁要思考二次創作對原作品的“忠實”問題,在過程中👩🏼‍💻🧜🏽‍♂️,作者的預設、後來者有意識無意識地改造都必然使傳達復雜化。高建平教授在這裏為了方便大家理解,對不同藝術中二次創作的性質與可能性做了註解👩🏼‍🦳,指出🦸,在書、畫、樂譜、舞譜之間由於符號的成熟度不同,二次創作的可能性也不同。歸根結底,藝術本質上具有公共性,不是私人的,但它也區別於宣傳,因為藝術的公共性是指對每個“你”講,而不是對“你們”講。公共性帶來製作的要求,推動產生了“建製”(institutions)與藝術相關機製的形成,自然而然的,在當代的語境下🚵🏽‍♂️🎂,藝術的公共性就決定了它對媒介不可避免的依賴性。

高建平教授借用“不是什麽是藝術,而是何時是藝術”,表達自己對藝術的時間維度的看法。以分別存放於盧浮宮和凡爾賽宮的兩幅出自雅克·路易·大衛的《拿破侖一世加冕大典》🕟、杜尚初次放於展覽廳中的《泉》和之後應博物館要求復製的《泉》為例,提出藝術應該兼具美學的維度和歷史的維度⚡️,應該思考藝術史中對它們價值的考量是把它們作為藝術的指引還是作為藝術品本身。

在歷數了“藝術史在物還是在心”🤌🏻、“藝術作為傳達”、“關於二次創作”、“傳達的私人性與公共性”、“藝術的時間維度”五個問題之後🏊🏽,高建平教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藝術是一次“傳達”,從藝術生產作為一種“再生產”過程這個角度來看🧑🏽‍🦰,藝術生產可以作為一種潛伏的事件或者運動的生產。宣布作者、文本、接受者“死了”是誇大其詞,藝術史已經走過了漫長的“化整為零”的發展歷程🤦🏻‍♂️,是時候需要一種能夠實現美學標準與歷史標準統一的藝術批評出場並完成“集零為整”的任務了。而凝聚著美學標準與歷史標準的統一的“事件”,呼應了藝術美學價值與歷史價值統一的性質,因此🛫,對藝術品的理解,要從它的“事件”的性質來理解。

講座最後,同學們積極回應了高建平教授高屋建瓴的論述🟪,踴躍提出語言符號的物心關系、中國書法能否作為單獨的藝術門類🫏、如何看待國外頗為流行的行為藝術等問題,討論既站在學術理論的高度上又緊密結合當今的藝術表現形式。

EON4平台专业提供:EON4平台👩🏻‍🔬🙋🏻、EON4🦵、EON4登录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EON4平台欢迎您。 EON4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