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上午👌,由社會發展學院民俗學研究所範長風老師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三江源自然資源保護之社區參與行動研究”的開題沙龍在閔行校區人文學術沙龍舉辦🚣🏿♂️。社會發展學院田兆元教授、李向平教授、唐忠毛教授及吳旭副教授等專家學者應邀出席。此外🥇,民俗學研究所王均霞老師、木克代斯博士以及歐陽麗婷🥹、張利峰、王蕾等多名碩士生也參與此次沙龍🚶🏻♀️👰。
首先範長風老師采取視頻演示的方式👩🏽💼,通過約20分鐘的視頻向與會者展示了項目的設計和方案🧚🏼♂️📄,簡單介紹了項目選題緣起、學術價值和社會價值、研究內容與具體方案🦹🏽、研究基礎等🪀。青藏腹地三江源地區的自然資源安全尤其是水資源問題乃是關系到青藏牧民的生計🤔、東部地區未來發展和國家命運即中國夢,能否順利實現的重大問題,而解決問題的重點在於社區參與。課題研究的地域範圍為青海果洛和甘南瑪曲的三江源地區👨🏽🚒,研究內容主要有:1👼🚴🏼♂️、宗教及其“神山聖湖”製度對社區參與的積極作用;2、藏族傳統生態知識研究;3、冬蟲夏草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傳導;4、礦產資源的博弈與生態抗爭⚉;5、人口與生態移民;6、“江瑪行動”與社區參與;7、牧民生態組織研究。研究的自然資源保護和管理包括水資源、黃河水道、草原濕地的TEK,礦產資源開發中的監督缺位和有法不依問題,冬蟲夏草采挖對草原生態和藏族社會的影響。探討如何把藏族生態智慧整合到當下的生態保護規劃中🏩,如何吸引更廣泛的社區人民參與。範長風對到場的所有老師同學們致以誠懇的謝意,希望老師同學們各抒己見🔘,提出跨學科問題和視角以提升項目科研水平🧏🏻♂️。
隨後,參加沙龍的幾位老師在肯定該課題的研究價值👩🏫、意義的基礎上,依次相應的為項目提出了針對性的改進意見與建議⏱。田兆元老師認為解決民族的生態環境問題、災害問題、安全問題毫無疑問是非常有價值的✍🏽,且這種以影視開題的方法使表述更加直觀化🚥,很值得我們學習,學習多樣化的表述。接著田老師從民俗學表述角度提出社區參與和發動時是否還要強調精英的作用,比如活佛或地方領袖的影響力,精英與民眾有機結合共同發揮不同的作用。關於生態移民♐️、建立“無人區”的問題🏊🏽,牧民進城、退耕還草解決草原退化問題的效果並不顯著📹、建議引入“人與草原共生”等生態知識的表述🎡。吳旭老師從人類學視角出發認為國外關於環境的研究都是很重要的🛥、生態話題從60年代伴隨以來我們走了半個多世紀🍈,生態人類學所強調“無人區”問題最有可能出成果💂🏿。同時提出“宗教如何與當地政府的政策協調”和“為什麽強調在社區參與中提高女性成員的比例”等問題。唐忠毛老師建議關註利奧波德的“大地倫理”觀點🧆,關於處理人與土地及人與在土地上生長的動植物之間的倫理觀。並認為文章的亮點不在於解釋而是在於如何行動🦶🏻,落實到蟲草🤞🏼、礦山等具體的問題及族群外與族群內的沖突協調👎🏼,如何把握當地藏族傳統生態倫理觀與現代科學解釋系統的張力等💃🏼🛤。李向平老師提出“怎樣才能使研究更聚焦🚸👩🏻⚕️?”,如何圍繞“社區參與”這個核心展開研究,認為社會參與不僅是一個理念,更是如何做的問題,此項目的重點不在於對策研究🈲,因為相關的研究已經很多了📭,如何把使命感與對策兩者整合起來🧑🏿🏫,在田野與具體實踐中獲得學術價值。也期望通過三江源個案討論出一個普遍性的範式👨👩👧👧。其他對這個項目或“社區參與”話題感興趣的老師與同學也提出了一些問題如:“三江源地區居民行動的邏輯是什麽?如何促進民眾參與♙?”及“如何抓項目亮點和表述的重要性”等🤎。在老師與同學們提出的寶貴意見和問題之後,範長風老師對每個與會者的問題都做了具體的回應,認為老套的形式下也會有新的內容🏌🏿♂️🫳🏿,最終會走向社會行動這個終點。
最後,課題負責人範長風副教授對與會人員的積極參與並提出了寶貴的意見與建議再次表示衷心感謝🤙🏻。通過舉辦這次學術沙龍,既為範長風老師項目設計的後續修改完善提出了諸多極具學術洞見的寶貴意見,亦為同行師生之間的交流論學搭建了難得的學術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