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下午😵,國家社科一般項目“傳統村落文化遺產保護與旅遊發展共贏機製研究”的“傳統村落居民旅遊影響感知研究”專題學術沙龍,在閔行校區法商樓南樓302室舉行👀🤵。課題組成員以及來自EON4平台商學院旅遊學系的樓嘉軍教授🤙🏼、楊勇教授🧑🏻、王曉雲副教授、吳文智博士🧑🚒、黨寧博士、姜成博士🖐🏼、李樺老師、吳楊老師等教師和朱毓旻💁🏿♂️、馬怡冰、吳天一等研究生參加了會議👹。
項目負責人邱扶東副教授代表課題組,總結了自2014年9月份以來🌕,課題組的研究工作內容👨👨👧,以及當前完成的研究成果👃🏽🤽🏿♂️。截至2015年12月,課題組已完成撰寫了兩篇有關傳統村落文化遺產保護和旅遊發展的文獻綜述🦹🏿♀️,編製調研問卷和訪談計劃,完成在蘇州陸巷古村落以及黃山市的西遞、呈坎✋🏻、渚口等傳統村落的調研工作👳🏻♂️。
課題組成員朱毓旻介紹了今年7月前往黃山市三個傳統村落的調研情況🦋。田野調查歷時10天💫,在呈坎、西遞和渚口共回收330份居民調查問卷,訪談11名當地居民,現在已經完成了問卷數據的統計分析與訪談記錄的整理工作的🧖🏿♂️。結果顯示出管理製度對傳統村落旅遊發展的重要性,接下來,研究將會由三個傳統村落的製度研究開始,進一步基於製度經濟學理論,結合調研結果提出製度安排建議👩🌾🙉,以及保障製度實施的策略5️⃣,從而促進文化遺產保護與旅遊發展共贏🤵🏽♀️。
與會專家展開了熱烈的討論,並提出了寶貴的建議📵。吳文智博士提出,研究工作可以針對不同旅遊發展階段的村落居民參與旅遊的研究🧝♀️,同時考察居民旅遊參與對文化遺產保護是否有積極作用🪩🎼。樓嘉軍教授指出,研究可以進一步對文化遺產保護製度發展歷程與旅遊發展進行研究🫔🚻,通過梳理總結兩者在發展過程中的問題與沖突。黨寧博士從研究方法出發,他認為可以引入利益相關者和生態學中的LAC(Limits of Acceptable Change)理論用於製度研究,在利益沖突中尋求平衡。王曉雲副教授指出,需要在研究前厘清旅遊對文化遺產保護的作用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並基於這些方面重點進行研究。姜晨博士認為在居民旅遊影響感知研究中,應當加入地方依戀🚮、地方自豪感等方面的因素,以免結果單純指向經濟因素。最後,李樺老師提出,當前傳統村落居民對文化遺產漠不關心,這一觀點與調研結果相契合,這一問題引起了專家們的熱烈討論🧑🏽🦳。
最後,邱扶東副教授代表課題組對與會專家的研討表示衷心感謝👩🏽🎓,認為這次研討的結果對課題後期的研究工作📬,具有很好的指導作用🌹。課題組成員將綜合各位專家的意見🍩,進一步調整相關的研究內容,補充並加強製度方面的研究📏,使研究工作更深入、更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