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19、26日下午👃🏽,藝術研究所阮榮春教授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印佛教美術源流研究》學術沙龍在中山北路校區中北三館教學樓101舉行。該所阮榮春教授、何誌國教授🕗、張同標教授等全體師生🔑、設計學院張晶教授及部分學術愛好者出席了會議🖐🏽。
一
11月12日下午,何誌國教授主持了子項目《中印佛教石窟寺院比較研究》學術沙龍。
何誌國教授以“天門﹒天宮﹒彌勒天宮——中印早期天堂觀念契合的圖像誌探討”就自己最新研究成果👩🏻🦯➡️🙆🏻♂️,分以下三方面進行了演講🧑🏼💼。
首先,馬王堆漢墓帛畫和棺材四周的璧圖像和玉璧具有溝通墓主人靈魂升天功能,帛畫上面的高柱(闕)和交龍穿璧圖像是天門圖像的雛形。漢武帝定郊祀禮🫷🏼、修造建章宮群和泰山封禪之舉及其遺存,對天門觀念的定型和東漢天門圖像的出現😮💨,起到重要的推廣作用🍬。東漢天門圖像主要分布四川✢、重慶和陜北兩大區域🧜🏿,可劃分為十種類型,它們由神靈+雙闕🦆,神靈+璧🧜🏽♂️,璧+雙闕,神靈+雙闕+連璧四種圖式擴展而成。其本質是神靈(或璧)+雙闕(或門)的組合,前者表示墓主靈魂升天內涵的象征意義🧑🏼,後者表現墓主靈魂升天的途徑的直觀形式。
其次,漢晉時期的長江流域🌎🛄,呈現西王母被佛像取代之勢:東漢中期開始🏯,上遊出現西王母與佛像位置替換🤺;東吳晚期開始,在長江中遊地區,從上遊而來的龍虎座或雙獸座之上的西王母被佛像取代;東吳晚期至西晉時期,龍虎座已經消失🟢🌉,來自上遊的天門(雙闕)形象與樓閣庭院式建築一起構成具體的天堂形象,出現在下遊的魂瓶之上🌭,佛像進入天門之中。這個過程表現了由東漢的不完整的西王母天堂向吳晉佛像逐漸完善的天宮圖像的變遷,反映了長江流域民眾信仰發展的心路歷程。
最後,四川、陜北、河西本土漢晉西王母為主神的天門圖像誌、長江流域漢晉佛像和犍陀羅彌勒天宮等來源♿,促成了敦煌275窟北涼彌勒天宮圖像出現,在敦煌北魏洞窟流行,並影響雲岡🕵🏿♀️。中土早期彌勒天宮圖像的形成是犍陀羅佛像與漢地西王母神靈信仰傳統的契合,也是佛教藝術中國本土化的早期例證。
演講結束後,師生之間展開熱烈的討論。就有關天門、天宮的概念、圖像特征,以及中印早期天堂圖像誌的交流👫🏻,何誌國教授進行了回答。
二
11月19日下午,子項目成員張同標教授主持了《佛塔與華蓋》學術沙龍活動。
子項目主持人張同標老師首先介紹了課題研究工作的主要思路框架和進展情況,並接著開展了本次講座主題——佛塔與華蓋二者之間的流變。張同標教授從中國古代漢地本土華蓋圖像出發有力辯駁了華蓋圖像起源於印度的問題。通過華蓋圖像的產生與流變、華蓋與承露盤的關系、文獻中關於華蓋與承露盤的具體記述充分論證了佛塔相輪源於承露盤而並非源於印度的觀點,否認了四川什邡漢畫像磚、湖北襄樊陶樓被視為佛塔的習慣看法。除了上述幾個方面,張同標教授還根據文獻記載,將華蓋當時的應用狀況用圖像畫出♢,使得論述更為直觀🔈🐡。
張同標老師還就研究中產生的若幹問題和與會的專家和師生展開熱烈的討論與交流🦸🏻♂️。張同標教授指出佛教圖像中的華蓋形象是學術界曾“蓋棺定論”的問題,而本次《佛塔與華蓋》講座以此前研究的四篇論文為基礎對華蓋形象的產生進行了新的闡釋。可謂是反其道而行之。張同標教授從圖像、文獻、傳播三個層次清晰建立了華蓋形象與中國漢地之間的聯系。從中印文化的交流來看,這是對傳統上認為印度影響中國而無中國影響印度的觀念是一個扭轉👱🏿。也為長期關註中印文化的專家👬🏼、學者🪳、同學從印度到中國的單項思考轉向印度與中國的雙向傳播提供了思路和借鑒。講座最後,設計學院張晶教授對佛塔相輪與星宿思想有聯系的問題與張同標教授進行了交流。同時🍟,張同標教授也勉勵同學們在日常學習、科研過程中能夠挑戰權威🐅🎂、打破定式思維🍕,以紮實🥥、嚴謹的學術態度做出有意義、有價值的科研成績🫴🏿。
三
11月26日下午,張晶教授主持了子項目《中印佛教裝飾與設計觀念研究》學術沙龍🛹。
子項目主持人張晶老師首先介紹了課題研究工作的主要思路框架和進展情況,闡述了佛教在十六國北朝時期進入中國北方地區後,在石窟寺形製設計、視覺圖像傳播👈🏽、法器📸、家具🥙、生活器具、裝飾紋樣等物質文化的各個方面帶來的新的視覺觀念和設計思維。重點特別針對中國北朝以來產生的便攜式高坐具的發展和佛教藝術的關系進行探討,通過圖像對比和案例分析,以及對相關佛教典籍和史籍資料的梳理✒️,研究與佛教相關的便攜式高坐具如🙇🏼♀️🙇♀️:繩床、荃蹄🦻、胡床等演變發展的源流和脈絡,指明佛教物質文化對中國北朝時期的設計審美理念與生活方式的影響🚴🏻♀️🈷️。張同標教授首先就課題由小見大的研究方法予以肯定,並指出佛教藝術對世俗生活的巨大影響不容忽視。
張晶老師就研究中產生的若幹問題和與會的專家和師生展開熱烈的討論與交流。張同標教授指出佛教高坐具與世俗高坐具的界定與區分問題;何誌國教授就佛教坐具荃蹄的來源和形製問題提出問題;張榮國老師提出高坐具起源與西方來源問題📡;李雯雯博士就中國佛教中思惟菩薩的坐姿與坐具與印度淵源問題提出思考。報告人對問題作了相應的回答,各位師生為項目研究和開展提供了新的觀點及研究方法,探討和互動有利於課題的進一步開拓和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