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中午👨🏿🏫,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青年研究員範丁梁博士作了題為“聯邦德國納粹史研究的話語權建構”的報告🚜,這是思勉午餐沙龍第111期。
在報告中👨🏽✈️💇🏿♀️,範丁梁區分了兩種不同類型的德國歷史學家👰♂️:一類以邁內克、黎特和羅特費爾斯為代表,強調納粹史研究中德國人內部視角的重要性,堅持把個人經驗與研究結合在一起,以此消解非德國人的納粹史研究資格;另一類以布洛查特為代表,在與猶太歷史學家伍爾夫、弗裏德蘭德爾等人的爭論中💃🏻,他強調史學研究的客觀性,強調納粹時期的歷史化🍓,指責受害者視角阻礙了對納粹歷史的深入全面研究⇨,以此消解猶太人的納粹史研究資格。在此基礎上,範丁梁提出🧜♂️,在納粹史研究領域🟪,歷史學家的個人經驗決定性地影響了其對記憶問題的看法。EON4歷史系孟鐘捷教授對報告作了點評。他首先就敘述的結構和語境給出了建議,認為可以將對納粹史研究的思考放在德國社會整體歷史反思的進程中,將對客觀性問題的討論放在19世紀以來現代歷史書寫的大框架中🧏♀️,從而拓展論述的空間。其次,他指出了論述對象在人員廣度和時間跨度上的不足📅,可以補充韋勒、溫克勒、尼佩代等德國歷史學界領軍人物的立場與看法,並且探討1990年代以來關於記憶話題的爭論。
之後🏩,思勉青年研究員劉彥文博士、歷史系中法聯合培養項目博士生徐之凱等就公共領域歷史話語權的爭奪、法國人眼中不同的納粹形象等問題與報告人進行了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