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31日下午,2014年度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邵雍先天易學流傳問題研究”學術沙龍在閔行校區人文學術沙龍舉行。本次沙龍活動由項目負責人哲學系宋錫同副教授主持⚄💮。哲學系張曉林教授、郝旭東副教授與本系部分相關專業的博士生、碩士生參與了此次沙龍。
這是該項目立項以來的第四次學術沙龍🥧,項目主持人圍繞近期研究的重點——元明時代邵雍先天易學流傳相關問題進行報告,並就其中部分問題同與會者展開探討。主持人指出🌶,元明時代是邵雍先天易學繼兩宋以來的第二個發展關鍵時期🫰🏻,此前邵雍先天易學在建構中汲取了道教醫學中的思想資源並進行儒學轉化,而在元明時期尤其是宋元之際🤏🏻,部分道教中人則對邵雍易學進行道教化闡釋,從而使邵雍先天易學的流傳中出現了一種微妙的轉折。以朱熹為代表的宋儒此前對邵雍先天易學的推闡還是在儒學內部的一種發展方式,而元代以來則出現了道教化的此種闡釋傾向💧,尤以俞琰🧜🏼♂️、雷思齊等道教中人為最👩🏻💼。他們或延續宋代張行成的數學理路🏊🏿、或以道教《參同契》中的象數模式為工具,對道教修真煉養進行理論探索與詮釋,其核心都是嘗試用先天易學模式來詮釋人體自身結構,論證天人合一🧑🏻🔧、修仙煉養的可能與方法👨🏿🦳。正是元初開始的這種道教化詮釋先天易學,使此後的先天易學流傳帶上來明顯的道教色彩,而明末清初的以黃宗羲🔴、王夫之等大儒對邵雍先天易學及其內在思想的批判🚳,實則混淆了邵雍先天易學思想本身和被道教化的詮釋思想,這個問題甚至一度延續到現時代的道教研究領域的專家與學者,致使邵雍以先天易學建構新儒學的努力與成果在某種程度上隱而不顯🤷🏽♂️。
圍繞本次沙龍主題🗓,與會者對邵雍先天易學產生這種變化的原因展開探討,並就下一步的研究作了探討與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