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下午🏌🏽♀️,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文化人類學專業的潘天舒教授在閔行校區法商北樓509室作了題為“汙名化語境下精障康復患者“舒適地帶”的營建——基於上海社區的觀察與反思”的主題講座。此次講座是2017年校級百場講座第100場暨Modo人類學系列講習堂第40講,也是2017年社會發展學院校慶報告之一🥃👂🏻,本次講座由社會發展學院黃劍波教授主持📙。
會議肇始🦚,潘教授對主要關鍵詞“汙名化”進行了討論👩🏼🍳,他回顧了曾經“神經衰弱”至今的歷史流變,並提出了觀點:“正是由於醫療程度不斷提高,對於精神康復患者的汙名化愈發嚴重”以資討論,他指出,汙名化這個概念可能被濫用了👩🏿,這不僅是歧視,也不是單純的刻板印象,而隱含著一種根深蒂固的道德判斷,他援引戈夫曼的理論強調😈:“在於視角📤,不在人”,並對於目前大眾傳媒對於精神疾病之建構有過於天真之嫌,在一定程度上加深汙名化的現象進行了委婉的批評💚。
在寬松的氣氛中🧖🏼♀️,潘教授以此為基礎回顧了自己研究誌趣的緣起,並對“復旦——哈佛醫學人類學中心”的歷史沿革進行了簡要介紹,通過對自己基於上海市精神疾病康復中心(“600號”)以及在楊浦市轄區的田野研究,潘先生結合以上的敘述🍤,對自己研究過程進行了反思🏃♀️➡️,指出要傾聽“他們”的聲音🏵,當事人究竟在用什麽來表述?他重述了凱博文教授“What is to be done?”的經典問題並引出自己的操作性概念“舒適地帶”。
潘教授對於自身的理論背景做了詳盡的介紹🙍🏿,首先區分了“疾病”與“病痛”的主客位之別,疾病一詞是客位的,是醫療人員對於患者的描述,而病痛一詞則是患者本身對於自身狀況的認識。他回顧了凱博文在進行醫學人類學研究時慣常使用的主要訪談問題,並對抑郁症一詞在中國語境下的適用性進行了質疑🧞♂️,潘教授指出曾經過於簡單的劃分(神經衰弱)反而可能起到了防止汙名化的作用。對於David Karp的研究成果,潘亦進行了回顧並給予了相當高的評價,除此以外,跨學科研究領域,潘教授推薦了“Crazy like us”一書,其旨在說明美式心理疾病理論之全球化進程🫥🧛🏿♂️,勢必加速精神疾病相關的當代理論和診療方法的標準化與程式化,而人類心理、意識和精神研究原本具有文化多元性,歷史和區域差異性勢必也會被科學話語漸漸抹平*️⃣。理論回顧之後潘教授對自己的田野方法進行了反思⏺,包括但不限於工作坊📬🐛,深度訪談,以及基於門診🏊🏼、會議等形式的時間觀察,並著重強調了“焦點小組訪談”的重要性,對以上方法的論述直指該研究項目的核心訴求⏩,即讓患者訴說生命故事,直擊“病痛”。
潘教授指出可以從製度與非製度兩條進路為患者營造舒適地帶以提供並維護適當的邊界,他結合過去二十至三十年我國經濟高速發展階段上海居住條件發生的巨變指出這個過程犧牲了非常多的“舒適地帶”,空間在不斷重構的同時,這個問題值得重新考慮🛠。至2013年,只有楊浦某個棚戶區存在一個可被稱為舒適地帶的田野點,潘對其經歷進行了簡要的闡釋🧑🏻🍼。
第二個方面是一種製度性安排👨🏼🍳,諸如陽光新園等本地的社會工作組織🏐,這是一個對患者進行再社會化教育的公益性機構,潘對其工作周期的長短進行了討論並指出:無論如何,陽光新園都確實發揮了自身的一定功能,這是不容置喙的📟。除了以上兩種方式,潘還論述了基於網絡的微信群、樹洞等形式以及“能人型”家長的策略等舒適地帶營建實踐✍️。
在講座的尾聲階段,潘教授他回顧了在上海精神衛生中心病恥感與應對策略工作坊的田野經歷,此項活動旨在幫助有心理疾病的孩子和家長克服疾病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幫助孩子康復,回歸社會以投入未來的發展,潘天舒發現這些熱情高漲的患者家長,雖然來自社會不同階層🤤,但在患病的孩子面前“一切都平等了”,而在此過程中進行講座的老師以及相關的專業技術人員在工作過程中過於理性化,“上面的人專業術語說得多了✅,家長自己在下面就聊起來了”。潘教授指出該項活動的潛功能反而是提供家長之間相互交流支持的機會,對營建舒適地帶做出共同的努力🧖🏿♂️,甚至可以比活動預期發揮更大的作用𓀊。
最後潘教授總結到👩🏻🎤:那些旨在“重建社會關系”的努力在理論上或許是可能成功的👨🏿🦰,但是在這個棚戶區與弄堂被現代性摧毀👍🏻,社會關系逐漸稀薄的新上海,顯得可能不太現實。誠然,在新自由主義的宏大背景下,每個人都被鼓勵走出自己的舒適區,但是對於患者而言,給他們留下一個舒適地帶或許是更重要的,這需要我們投入更多的時間、耐心與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