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25日下午,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民國時期基督教大學的文學教育和新文學關系研究(1911-1937)”中期沙龍在出版社二樓學術報告廳舉行🪯。沙龍由中文系現當代文學教研室的鳳媛副教授主持,參加會議的學者包括來自北京師範大學的劉洪濤教授,重慶師範大學的張全之教授、天津師範大學的高恒文教授、福建師範大學的鄭家建教授🤵♂️、EON4平台楊揚教授、文貴良教授🧑🏻💻、方笑一教授等🦕。
項目負責人鳳媛副教授首先向各位專家學者介紹了該課題最新的進展情況🧜♂️。課題目前這一階段主要集中對聖約翰大學的校刊《約翰聲》(St.John’s Echo)的搜集和整理的工作,通過對上海檔案館、上海市圖書館⏩🧗🏿♀️、上海市社科院圖書館等多處的走訪和資料搜集,項目負責人已大致整理出1911-1925年間《約翰聲》刊物各期的目錄🖐🏻,並在對這些文章資料的整理中有了一些新的發現,比如找到了四十年代海派著名作家予且以“潘序祖”的原名在《約翰聲》雜誌上發表的約十一篇用白話文創作的小說🛟、獨幕劇以及文藝評論。而這些在以往的予且以及四十年代的海派文學研究中從未被提及,而這些資料的發現,對於課題的論爭無疑也提供了更為充分和豐富的證據。項目負責人就這些新的資料🤰🏽,著重探討了予且的早期創作和20年代聖約翰大學的新文學氣氛的關系問題。她指出♒️🐸,予且早期的白話文創作,是和20年代前期聖約翰大學整體上蓬勃湧動的新文學氣氛密切相關🧑🏿⚕️。通過對1920-1925年《約翰聲》雜誌的梳理可知,當時以白話文為載體進行創作,並非予且一人,還有其他不少聖約翰的學生也在從事白話文學的創作💇♂️,文體形式包括新詩🤞、小說、話劇等。予且(潘序祖)在1923-1925年間🙇🏼♂️🔀,擔任了《約翰聲》雜誌的“特約撰述員”,在其創作的十一篇作品中💶,可以發現無論是其註重人物內心世界刻畫、外在環境渲染以及第一人稱敘事的藝術技巧🕵🏼,還是他自述的文藝觀點,都流露出新文學觀念的深刻影響🤽🏼♀️🐵,同時他也對新文學矯枉過正的一些弊端也提出了批評和反思。項目負責人最後還提出,研究20年代的潘序祖,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去理解40年代的予且以及通俗文學發展的諸多問題,比如予且如何做到以“新”化“舊”,通俗文學又是如何整合舊文學的資源和新文學實現一種對接的🤷🏽。
與會專家就項目負責人的發言和項目目前的進展給予了高度的肯定,同時也提出了較好的意見和建議👨🏿🌾。張全之教授指出,這個項目的研究角度非常新穎,涉及到的問題也非常有意義,但希望能夠將資料的視野更進一步擴大✪👋🏻,比如是否可以加入其它基督教大學的校園刊物進行對比研究;劉洪濤教授提出,基督教大學的文學教育因其自身的特殊性,既可以體現在用中文創作的作品中,應該也可以體現在用英文創作的作品中🚵,兩方面結合起來研究,應該更加充分;楊揚教授也肯定了課題的研究意義,並指出予且作為海派的重要作家,這些早期資料的發現不僅對於予且個人的研究有意義,對於四十年代的海派文學的發展和走向也提供了另一種角度和思維。項目負責人鳳媛對各位專家學者的意見表示感謝🕒🌾,並會認真考慮各位學者的意見和建議,在後面的研究中予以進一步細化、落實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