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下午,英國牛津大學東方系何鴻燊中國歷史講座教授Henrietta Harrison(沈艾娣)做客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在閔行校區人文樓5303學術報告廳進行了一場題為“18世紀的翻譯官(口譯)與外交實踐——以馬戛爾尼使團為例(The Power of the Interpreter and the Practice of Diplomacy in the 18th Century: A Study of the Macartney Embassy)”的專題講座。該講座為思勉高研院成立十周年高端人文講壇第二講👩🏿🎤,同時是思勉人文講座第379場↗️,由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研究員🌺、歷史系教授許紀霖主持。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馬戛爾尼使團訪華是早期中英交往的一項重要事件🧑🏽。沈老師以使團中的中國口譯員為切入點,分析翻譯官對於中英外交談判的影響🧘🏻♂️。沈老師首先就馬戛爾尼使團選取口譯員的背景進行了簡要介紹,涉及1800年前後口譯員的改變和歐洲的外交轉變🧖🏼♂️。隨後,沈老師講述了馬戛爾尼與斯當東的早期交往及經歷🦽,這使他們對口譯員的要求很高。沈老師指出,出使中國前🤸♀️,馬戛爾尼在意大利的那不勒斯中國修道院挑選了四位口譯員,分別是李自標、柯宗孝🎬、嚴寬仁和王英。然而這幾位口譯員並沒有一直跟隨使團,只有李自標跟隨使團到達北京,其余幾人留在了廣州👨🏻🍼。
接下來,沈老師分析了李自標在使團與清朝交往中發揮的作用,這主要表現在幾件重要事件上🤮。第一件是馬戛爾尼要求李自標向中國官員傳達他更換住處的意見。沈老師指出李自標並沒有準確傳達這一要求,而是解釋為馬戛爾尼對住處很滿意。第二件是馬戛爾尼向乾隆皇帝遞交的全權證書。沈老師展示了該證書的中文本,在她看來👨🏽🍼👴🏻,現在所見的中文本是由李自標在承德翻譯之後交給清朝的🈲。並且沈老師還強調李自標在翻譯過程中增添了許多原先英文沒有的部分。第三件是馬戛爾尼使團回程時,新任兩廣總督覺羅長麟曾有給使團的上諭。沈老師指出李自標在翻譯時模糊了上諭中的地位差異,從而體現出了平等意味💇🏼♀️,所以她強調這是一種“隱性的口譯”。
在講座過程中沈老師還提到了一個關鍵問題——馬戛爾尼是否向乾隆皇帝下跪了🖐🏼?馬戛爾尼與斯當東回國後🧑🏽🚒🍅,相繼出版了他們的回憶錄。根據這些回憶錄的記述🦽,馬戛爾尼並沒有下跪🧑🏽🎤。但是沈老師提出了不同的觀點➰,她展示了小斯當東的日記手稿🧑🏻🎄🥕,從中可以看出馬戛爾尼當時的確下跪了,並且進行了三跪九叩✴️。
沈老師指出口譯是一種權利👳🏼,可能會對談判有很大的影響🧘♀️。到了19世紀,隨著民族主義的崛起,任用外國人擔任口譯的情況發生了改變。最後許紀霖老師作了總結。他強調了口譯者的重要性🤷,認為他們並不是透明的,在翻譯中具有自身的立場🏊🏼♀️,並且發揮了主觀能動性🧎🏻➡️,對這一群體進行研究有很大意義。在問答環節📎,沈老師與在場的師生進行了熱烈討論🏇,並就“馬戛爾尼給乾隆皇帝的國書”、“是否因為李自標擅自提出傳教而影響通商”等問題一一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