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6日下午,哲學系陳立新教授主持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歷史唯物主義視野下中國新型現代性建構路向研究”課題組在哲學系閔行校區辦公樓舉行了開題報告會🏇🏽。復旦大學哲學學院王金林教授🪈、汪行福教授👩🏿💻、鄒詩鵬教授,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所陳忠教授、上海社會科學院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所姜佑福副研究員出席了此次開題報告會。
陳立新教授首先介紹了本項目的研究對象和獨特價值⚫️,即立足於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立場和理論視野💸,依據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的實際,圍繞“歷史文化傳統”、“現代世界法則”🔍💇♂️、“新型文明開啟”、“思想認識方法”主題詞,深入探討中國新型現代性不同於西方現代性的基本問題,揭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世界歷史性意義。陳立新教授還具體介紹了該課題的研究思路和內容設計框架。
王金林教授認為,中國新型現代性的構建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其一,批判性分析西方源生的現代性,即依據唯物史觀的人類發展與解放理論以及黑格爾的法哲學(其間對現代性有諸多深刻批判)🎉,並參考西方現代性批判的自我反思🤓⛹🏼♀️,在充分肯定現代性的歷史正當性的前提下,從理論上揭示西方源生現代性之原則性缺陷,對西方現代性的基本原則進行批判性分析。其二🚷,批判性地繼承中國文化傳統,即依據唯物史觀的人類發展與解放理論📚🧦,在批判中國文化傳統的歷史缺陷的同時,從理論上揭示中國文化傳統在中國新型現代性的建構中可能具有的積極意義,而要做到這一點,同樣要對中國文化傳統也采取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與方法來進行批判性繼承。
汪行福教授認為,中國新型現代性要成為具有普遍意義的人類文明新形態必須完成兩個理論轉變:(1)把馬克思的人類解放視野轉譯為具有中國現代性新文明形態的規範和價值體系;(2)把馬克思對人類歷史發展過程的判斷轉化為處理中國當下實踐與新型文明之間歷史性聯系的具有指導意義的歷史判斷。汪行福認為✮,該課題對問題的提煉和表述是比較準確的🦒。
鄒詩鵬教授認為,該課題是對歷史唯物主義對中國道路的具體化研究,課題立足於中國傳統及其現代轉化的內在理路🧔🏻♂️,引入西式現代性的資源,但又對其資本及其物化邏輯展開批判🦸🏻,清晰地規定了西式現代性的限度🧔🏼♂️,進而擬對中國現代性及其新型文明建構展開了歷史合法性及其思想認識方法的探討🥷。鄒詩鵬在充分肯定該課題的重要意義的同時🦩,建議該課題對西方歷史哲學傳統範式展開更為針對性的批判分析,並在論證中國新文明類型的過程中實質性地突破域外所謂“例外主義”的質疑🧛。
陳忠教授認為✧,“歷史唯物主義視野下中國新型現代性建構路向研究”課題,同時對從哲學高度理解中國道路的合法性和探索中國現代性的特質與建構方向,都將有所助益。陳忠認為,中國新型現代性建構中具有兩個重要問題🦅,即如何對中國現代性與世界現代性的關系進行深度確認或定位🧜♀️,以及如何認識中國新型現代性的民族性與普適性的問題以及現代性本身屬性的問題。中國現代性固然有其一定的普適性、世界性,但如果放大了這種普適性,即使以“和平主義”為核心或標識🚼,仍可能引起世界對中國崛起的擔心。這其實涉及對現代性本身的限度的認識。現代性本身是否是一個有問題的進程或範疇🤝。
姜佑福副研究員認為,“歷史唯物主義視野下中國新型現代性建構路向研究”這一課題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十分重大。如果能夠按照課題論證的基本設計紮實推進、成功實現預定研究目標的話🧑🏻🦼➡️,將意味著能夠立足中國道路、中國經驗與中國問題來深入檢討我們過去對馬克思主義尤其是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以及對現代性社會的規範性理解,我相信在中國道路的理論闡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對西方現代性學說的吸收與校正等方面🌄,都會有重大的理論突破。姜佑福認為💢,對“中國新型現代性建構”的研究,既要有哲學存在論或形而上學批判的維度(核心是中西馬的融合問題),要有法哲學、政治哲學或社會存在的維度(核心是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結合問題),還應該有科學技術、工業體系或馬克思說的“感性存在”的維度(核心是對當下中國正在展開的技術類型與產業發展規劃的批判性和前瞻性分析)👨🏻🦼。“中國新型現代性”的建構🤞🏽,還是要立足於經典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基礎之上🤸🏼♀️,實現對現代西方資本文明和技術文明的某種“自由”態度,要能夠真正批判性地占有現代西方文明的發展成果👩🦯,同時揚棄其“現代性弊病”,而其中最最困難的可能恰恰是對技術文明的批判性分析與實踐駕馭。
與會專家還就與本課題有關的學術問題進行了討論好交流🎤。陳立新教授對諸位專家提出的寶貴意見和建議表示衷心的感謝,並表示課題組成員將以最大的精力和熱情完成本項目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