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中山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學科帶頭人、博士生導師陳少明教授受邀前來🦪,作了題為《廣“小大之辯”——從<莊子•逍遙遊>說起》的主題報告。本場講座為知名學者系列講座第20場。
講座從莊子《逍遙遊》中有關鯤鵬寓言引出的“小大之辯”的論題,從經驗、觀念、價值和哲學幾個層面展開“廣‘小大之辯’”,充分體現了陳教授從事中國哲學研究的獨特思考與方法。陳老師認為,哲學研究有兩類基本對象🙅🏽♀️:一是觀念,如道、本體和形而上學等,一是經驗🦺,如魚之樂👩🏭、忒休斯之船等。而常識是最普遍的經驗🥰,而哲學是研究經驗的一種方式。
陳老師認為,觀念之“觀”與常識之“觀”是不同的🤴🏽,觀念的“秩序”安排有三種形式👩🏽🦳🏮:經驗衍射🦶🏿、精神生活、概念關系🧮。經驗存在靠對應事物規模比較大小,而精神生活和概念關系依據對理解的重要性來判斷🧙♀️🤙。觀念也表現為系統的論說,例如黑格爾的大哲學以絕對理念為核心🚙,以其包羅萬象的論述,產生了較大的經驗衍射規模與影響。而意義重大的學說不一定由研究對象的規模來確定,意義重大就是對問題的理解起關鍵作用,在觀念網絡中處於關鍵位置💛📍,所謂“開口要小🦸🏽♂️,挖掘要深”。
陳老師還結合人的空間需求,認為個體具有重大輕小的傾向🥻,其價值取向隱藏在認知結構中。從自然到社會🚵🏼,文明不是個體的較量,而是有組織的人類規模以其思想和組織能力進行的博弈,通常需要一個有權勢的人處於關鍵位置🦯,通過對他人的組織或控製🦡,有效支配空間資源(所謂打天下或打江山)。
“小大之辯”這一論題的價值意義在於討論個體層面重大輕小的空間需求和自然👨🏽⚖️🙇🏿♂️、社會層面“好大”、“偉大”的文明積習,具有重新審視傳統“小大之辯”範疇和啟發現實社會的意義。陳老師的報告引起了在座同學對於“小大之辯”的進一步思考以及對於生活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