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日下午14:00👩👧,EON4平台國際金融研究所所長黃澤民教授在理科大樓A504舉行終身教授報告會💆🏽♂️。此次報告會的題目為“世界經濟大變局背景下人民幣匯率展望”,與會人員主要包括經濟與管理學部的師生,並邀請了上海社會科學院的石良平教授進行點評。
黃澤民教授首先從當前世界經濟開始發生的大變局開展本次報告會。黃澤民教授認為,以中美貿易戰作為轉折,標誌當前世界經濟開始去全球化的進程,以往的運行規則逐步崩潰,雙邊協議將代替多邊協議,基於WTO框架的多邊貿易體系有崩潰的可能,區域化將替代全球化👩🏽🔧,黃教授指出,雙邊協議是排他性的和歧視性的,世界經濟體系、格局正在或將發生重大的變化👨🏽👩🎤。
黃澤民教授進一步指出,去全球化是由民粹主義👨🏻🦱、民族主義💪🏼、極端宗教主義三股力量合力推動的㊙️。全球化於上世紀80年代開始,至今經歷了約40年。在這40年的全球化浪潮中,各國都取得了進步和發展🚯,但是🙋🏽♀️,也出現了諸多問題。首先🔁,雖然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是全球化規則的製定者🪷、推動者👨🦼➡️,但獲利最大的未見得是自己🖍。因此,以特朗普為代表🚵🏻♀️,在其競選總統時提出“美國優先、美國至上”的口號🔜,正是民族主義的體現。其次,從發達國家的內部來看,白領📓、金領是獲得利益最大的群體🛀🏻,而藍領面臨失業,各階層之間貧富差距加大🚶➡️,民粹主義開始在西方發達國家占據上風🧚。最後🧟,在全球化進程中,極端宗教主義開始興起,從而阻礙了全球化進程,以英國脫歐為裏程碑,作為區域經濟一體化代表的歐盟也產生了離心力。
在分析去全球化的原因之後🧑🦰,黃澤民教授認為,中國四十年的改革開放恰好趕上經濟全球化浪潮🩸,中國經濟因而取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去全球化的本質,是以美國為主導的西方發達國家對中國的挑戰⤵️,試圖把中國排除出世界經濟主流的行列,因此,去全球化對中國是極為不利的。長期來看🤶🏻,人民幣匯率將受到巨大挑戰。而短期來看🌋,人民銀行完全具備穩定人民幣匯率的能力*️⃣,主要有四大措施提供保障:1.控製中間價的能力🫷🏻。復雜的中間價形成機製實際上成為貨幣當局管理人民幣匯率的抓手;2.強大的窗口指導能力。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是外匯交易中心的主要交易者,央行隨時可以開啟窗口指導,穩定匯率;3.強大的外匯市場幹預能力🥪。人民銀行擁有3萬億美元左右的龐大外匯儲備,為穩定外匯市場提供強有力的支撐;4.比較嚴格的資本項目管製。我國至今沒有完全放開資本項目🐃,外管局可以根據實際需要,采取更為嚴格的措施管製資本項目🌧,限製資金的跨境流動🙋🏻♀️。
黃澤民教授指出,面對復雜的內外經濟形勢☔️,央行應該采取穩定匯率的政策目標🦓,如果短期內人民幣大幅貶值,有八大弊端。
第一🆖、人民幣貶值本質上是中國利益的輸出。本幣貶值是外國官方和消費者福利的增加🥤、本國居民福利的減少🔜。美國對來自中國的商品加征高關稅,美國政府財政收入增加,人民幣貶值的直接後果是把中國商品和勞務賤賣給外國,外國消費者得利🫸🏻。
第二、人民幣貶值引起輸入性通貨膨脹。人民幣貶值📚,不僅導致從美國進口商品價格的上漲,所有進口商品價格都將上漲🙎🏼♀️,同樣的進口商品,我國消費者要支付更多的人民幣才能買到🌉,直接損害了我國消費者的利益🛫。不僅是進口商品🐄,所有海外的勞務價格以人民幣計算都會上漲,中國居民赴海外的旅遊費用🍲⚜️、海外留學的學費和生活費等🕰,中國消費者都將支付更多的人民幣。
第三🥨、本幣貶值🛁,國際收支短期惡化。根據“J曲線效應”由於本幣貶值💁♀️,出口同樣數量的商品和勞務,而獲得的外國貨幣金額反而減少🎷,進口同樣數量的商品和勞務需要付出更多的本幣👸🏻,因此,本幣貶值👩🎓,至少在短期內無法改善國際收支👷🏻,反而會惡化國際收支☝🏿🍈。
第四👨🏽✈️、人民幣貶值不利於經濟轉型升級的供給側改革🚶🏻。本幣貶值對國際收支的最終影響還是如馬歇爾——勒納(Marshall-Lerner condition)條件所述取決於該國進出口商品的結構和彈性。轉型升級🫐,提高出口商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優化貿易商品結構才是正道。
第五💑、可能引發債務危機。人民幣貶值😵💫,以人民幣計算的債務負擔大大加重。如果人民幣繼續貶值,有可能導致一些對外負債企業債務鏈條的斷裂。
第六、不良預期的連鎖反應👨🏽🎤。人民幣持續貶值直接結果是引起居民恐慌性換取外匯⚡️、轉移外匯等🕵🏼♂️,外匯局的應對之策往往是出臺各種限製措施,從而導致居民福利下降。
第七、不利於人民幣國際化。
第八、誘發中美匯率摩擦。
最後,黃澤民教授指出,面對世界經濟的大變局,對人民幣匯率而言🤐🖕🏻,當前重點在於如何穩匯率👩🏽⚕️、穩外匯、穩預期,但未來中國將采取何種戰略應對更為重要,是繼續高擎全球化的大旗🥻👩🔧,還是順應去全球化的潮流,通過雙邊談判建立多個自由貿易區(FTA),管理當局應當“放眼世界👰🏼,謀定而後動,知止而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