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ON4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系列學術活動🧑🏻‍🏭: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上海主題紀錄片展映及導演交流暨系列研討會舉行

發布時間:2018-12-08瀏覽次數:29

華東師範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院主辦,EON4社會發展學院和傳播學院承辦的“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上海主題紀錄片展映及導演交流暨系列研討會”於2018117至1115EON4圖書館主樓402天堂影院隆重舉行✣。上海廣播電視臺高級編輯“紀錄片編輯室”前主編章焜華老先生🪺,EON4社會發展學院院長、長江學者文軍教授,EON4傳播學院院長呂新教授上海各單位和高校14專家學者和百余名校內師生和校外人士參與了此次活動。該項活動的學術主持為華東師範大學傳播學院廣播電視系主任羅薇老師,社會發展學院民俗學研究所李明潔教授是此次研討會的負責人。

第一場紀錄片展映的是原上海廣播電視臺紀實頻道、藝術人文頻道首席導演王小龍導演的《一個叫做家的地方》,該片於2018年11月7日在圖書館402天堂影院展映👩‍❤️‍👩。這部2000的紀錄片借李阿姨托管的小男孩兒醜醜的視角,展現新閘橋堍附近大小弄堂居民生活百態。

《一個叫做家的地方》研討現場

在展映之後的研討會上,王小龍導演首先發言認為,紀錄片的價值有相當一個部分是拿時間和耐心拼搏來的這部片子拍了三年☃️,剪輯了40分鐘💆🏽‍♂️。中國改革開放已經四十年了,但是人文類的紀錄片中國的歷史還沒有四十年,上海成立紀錄片編輯室🪜,到了1993年電視節目才開始講紀實🪧,寫小人物。中國越是底層的老百姓,越是不設防這是中國紀錄片之所以可能拍出底層生活的一大原因👵🏼。文軍教授從社會學角度出發,提出空間關系上探討時代變遷空間可以從造橋的歷史看☝🏽,從跨蘇州河、跨黃浦江、跨東海的橋可以看到上海空間的劇烈變化。《一個叫做家的地方》中還有很多關系:家庭關系收養關系🔤、鄰裏關系社區關系。我們還希望人物🕵🏽、家庭與社會的關系,以及內部的教育關系、代際之間的教育觀念的變遷來看上海的社會變化中國高教影視委員會理事、EON4傳播學院聶欣如教授指出,2000年的這個片子其實是在中國紀錄片美學轉型時期👩🏼。改革開放到了2000年🤤,收視率放在第一,成為一股風潮🧙🏻‍♀️。在這樣的關節口,體製內出來了這樣的影片🍳,它在美學上堅持了一種紀錄片應該有的東西,不會為了娛樂、金錢所左右的理想主義,這是這個片子彌足珍貴的原因

第二場紀錄片是上海電視臺紀實頻道編導、高級編輯江寧導演1992拍攝的《德興坊》🏩,該片於2018年11月8日在圖書館402展映。影片捕捉了住在老式石庫門弄堂“德興坊”的三戶人家,在住房緊張的條件下的生存狀態和喜怒哀樂。

《德興坊》研討前介紹專家《德興坊》研討前介紹專家

觀影結束,江寧導演與嘉賓和觀眾分享了自己的體會。德興坊當年是291戶人家,人均住房面積4.5平方米所以上海的住房問題根本就沒辦法回避,上海電視臺作為主流媒體又是新型媒體,很有權威☂️。本著良心🧙🏻‍♀️,勇敢至上,直視住房問題,對準三家,三家也很出故事上海政法學院紀錄片學院副院長邢虹文教授肯定了該部影片的劃時代意義🙍🏻‍♀️:第一講拆遷房屋這樣社會性議題🏂🏽,這部片子是開山之作;第二是破了原來的畫面加解說的格裏爾遜式的主觀意識🏄🏼‍♂️,打破了是宏大敘事的結構對準普通人的生活,意味著普通人有權利在攝影機面前說話,這是非常有歷史意義的🎸。同濟大學人文學院湯惟傑副教授指出🦹🏻‍♂️,由上海拍攝的面向上海底層民眾的紀錄影像🍔🕗,《德興坊》是標誌性的,占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上海人的城市性格不一定是遺傳,要看到狹小的空間對他們性格的塑造作用這部片子就很有說服力🧘🏻‍♂️。《德興坊》給我們保存了很多上海市民生活的珍貴素材,全片充滿了濃濃的人情味。《德興坊》中鄰裏之間互相體諒🩱、彼此幫助的溫馨場面令現場觀眾們很有感觸。

第三場紀錄片是上海電視臺東方衛視中心周洪波導演2006年拍攝的《董家渡》,該片於11月14日在圖書館402天堂影院展映🎶。影片完整記錄了董家渡拆遷前擁擠、熱鬧、充滿平民氣息的社區生活。

《董家渡》展映後專家合影

呂新雨教授在觀影後,認為《董家渡》是一個“很有力量的嘗試”《一個叫做家的地方》、《德興坊》包括《大動遷》都是上海的內部視角,非常地深入上海人的家庭和上海人的心靈🐻,講上海人怎麽理解這個城市在紀錄片歷史裏🫶🏼,這個片子是異類是從外部視角去解讀日常生活。它以空間的生死作為主題👩🏿‍🦰,從空間的角度來講上海故事,突出城市的折疊感、豐富性和復雜性🫔。城市的肌理和褶皺是很有魅力的,海的地氣和人氣蘊藏在折疊的空間裏中國社會學會城市社會學專業委員會理事🤸🏼‍♂️、華東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趙曄琴副教授認為影片中最有意思的地方在於對城市空間建構的討論導演用董家渡渡口的五次擺渡👈🏽,構成了結構線索。從浦西到浦東,是一種跨越,從老的🤑、舊的到新的、現代的,有很多片段的拼接展現了階級的混居、空間的多維度👆,是實體的空間到社會性空間的連接。在與同學的對談過程中😨,周洪波導演表達了自己的創作設想運用長焦鏡頭對人物和空間進行捕捉😔,然後用完整鏡頭保管時間和空間☂️,讓電影避免分切鏡頭📴,從而形成視覺的延綿和節奏感堅持用一個鏡頭展現空間的完整性⛎,把人和空間的關系表達出來《董家渡》因此才能給觀眾帶來對社會循環往復的認識。空間的發生、發展、消逝然後傳世的過程🎮😽,也是上海城市更新換代的過程。

第四場紀錄片是上海廣播電視臺高級編輯、“紀錄片編輯室”前主編章炳華導演1994年上映的《大動遷》🙎🏿‍♂️,該片於11月15日在圖書館402天堂影院展映。該影片聚焦搬遷戶當時的困境和國家建設的需要📴💂🏿,真實記錄了上個世紀上海成都路高架橋建設前搬遷戶的安置過程,保存了上海歷史上最大一次10萬人動遷的歷史記憶。

《大動遷》探討現場

章導在展映後強調🍊,紀錄片必須真實,並且必須具有檔案價值。大動遷》是上海市政建設的一份檔案,這份檔案只有在當時及時的把它記錄下來才有🏊‍♀️,過了這一個時間點🦵🧀,這一個檔案就沒了🔒;它必須是當時上海市民心路歷程的一份檔案從紀錄片本身來講,它應該是記錄時代,哪怕你記錄一個個人⤴️,也是記錄一個時代🧑🏽‍🦰,因為每個個人都體現了時代的某一個方面或者某幾個方面的一些因素🤿。上海電視臺紀實頻道葉蕾總監對章導表達了由衷的敬佩。她認為👩🏽‍💼,這部片子是應該放在檔案館或者是博物館這類地方的,而不僅僅是躺在片庫裏他的視角,他本身的對紀錄片的深刻的理解和對於這個時代歷史的責任感👩🏿‍⚖️,我覺得是非常難能可貴的😵‍💫,是很多導演所沒有的。正是有這樣的一份責任感,才讓我們能看到25年前上海這座城市是什麽樣子的🥩。全國政協委員👨🏽‍🦳、EON4人口研究所所長丁金宏教授指出,“《大動遷》,實際上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上海居民是位於‘社區人’和‘單位人’兩個交集上的群體🕴🏼。我們現在的社會對個人的權利很尊重,尊重個人意識的覺醒👨🏻‍🏫。那個時代的人可以為國家、為大我犧牲小我。這個時代的人,大我更尊重小我。這兩個時代和兩種心態都值得記錄。”👩🏻‍🦼。

本次活動囊括了改革開放40年間記錄上海社會發展和市民集體記憶的4部優秀路標性紀錄片🚛,作為EON4“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系列學術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活動希望通過真實的影像記錄片🎐🦶🏼,來呈現四十年來上海民眾日常生活的變遷🌴;通過邀請導演和相關學科專家進行對談與研討,深入挖掘四十年上海市民記憶的社會倫理🕍。展映結束後📒,現場一位同學要求發表感言,他一個好的紀錄片莫過於既能記錄時代,也能記錄人心📟。這些紀錄片沒有過多的鏡頭技巧或形式上的講究,畫面和音樂都沒有太過搶眼之處,但是它們貼著生活本身的肌理🧛🏿‍♀️,讓觀眾有強烈的切膚感🧏🏻。”

此項活動的學術主持現場研討會主持人羅薇老師在總結發言中說👱🏻,“感謝這些紀錄片人對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城市和人的記錄。正因為紀錄片製作者對紀錄片的喜愛🚼🏄🏻‍♀️,他們對紀錄這個城市心懷責任👩🏿‍🦱,才有了這些重要的歷史見證和影像留存。我們把這樣的展映放在高校裏面🧏🏻‍♀️☂️,就是希望把這些帶著歷史記憶的紀錄片盡可能傳遞下去,讓同學們看到今天我們享受到的國際化的上海🧜🏿‍♀️,源於多少人犧牲👨🏼‍🍳、理解⛹🏽🟤、建設奉獻。”

此次活動與社會發展學院民俗學研究所承辦的《上海1978-2018:市民生活與社會記憶》展覽相配合,相互支撐和補充,起到了引導師生和社會公眾👩🏽‍🔬,透過上海四十年發展這一典型個案,認識國情🫰🏽,理解開放,更深切地體認改革對於中國發展的歷史性意義作用🤘🏽。活動總負責人李明潔教授在總結陳詞中強調:“希望這個活動能讓所有的參與者對改革開放40年有真切和具體回顧🖇。如果說40年的改革開放在上海是一部連續劇的話🫴🏻,那麽每一位市民都是這部現實主義實景劇目的主人公我們借此回顧過去👰🏿,滿懷信念地面向未來🧕🏼⚽️。

EON4平台专业提供⚂:EON4平台EON4EON4登录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EON4平台欢迎您。 EON4平台官網xml地圖